在摄影史上,有这么一位奇人,他在画意摄影方面承前启后,独步历史;又是时尚摄影开山鼻祖,作为最顶尖的两本杂志的首席摄影师,让名流趋之若鹜;在两次世界大战,皆为随军摄影团队指挥官;第一次拍摄纪录片便获得奥斯卡奖;身后数十年,在拍卖市场里,作品身价扛鼎世界。他就是爱德华·斯泰肯。

爱德华·斯泰肯
爱德华·斯泰肯

“广告牌画家或者教材插画师都是画家,就如同抓拍者、仿绘画摄影师都是摄影师,但是这些画家或者摄影师称不上艺术家。艺术家所做的是真正艺术品的创作,而他们只是运用了这种媒介而已。”——爱德华·斯泰肯

小人物说大话

正可谓性格决定命运。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的骨子里就有那么一种固执的叛逆,他天生的革新精神以及他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探究欲望使得他很早就和摄影碰撞出火花。斯泰肯14岁的时候,去当地的一家印刷公司做学徒学习印刷,并自学了绘画。不久后他在一家相机店买了台二手的柯达相机,开始了摄影的道路。刚刚成年他便和几个朋友一起租了间办公室,成立了一家名为“美国艺术公司”的学生艺术团体,虽然这名字实在是有些说大话的意思。

1905年,他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名为291的画廊,此时,绘画的美学元素是他这个时期作品里的灵魂,他不可思议地在摄影里揉入了印象派和巴比松画派的绘画语言,并非常完美地完成了一大批佳作。(其中包括后来在2006年纽约苏富比拍出292.8万美元的当时史上最贵的照片《月光池塘》)。

摄影决裂主义者

而新与旧往往是难以相容的,所以,这个年轻冒险家的“疯狂作品”曾一度被那些保守派的“老朽们”认为是淫技奇巧,浪费了纸张、颜料、感光剂,不是纯正的摄影。但这位真正的“摄影决裂主义者”并没有停止脚步,为了得到“更艺术的摄影作品”,他尝试在创作手法上进行大胆的实验——早在彩色摄影到来之前,斯泰肯就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从事彩色摄影实验已多年。在卢米埃兄弟发明的卢米埃奥托克罗姆微粒彩屏干版之初,斯泰肯就一眼看出了卢米埃工艺的独创性,并立即对其进行了革新,研究出了透明正片,而且洗印技术简单有效,克服了卢米埃底片色彩亮度和保真度不高的缺陷,且不会衰减。而他很快就利用这些彩色底版拍摄出了第一批彩色肖像照。

他还尝试在白金正片上涂抹胶质重铬酸盐,然后再用多重胶质制作法在不同的色料中覆盖相同的影像。而对于自己的创作,他也早已有了自己的立场:“画意摄影家更关注的是艺术,而不是暗室课本。画意摄影家的目标是艺术创作,而达到目的的手段在其次。”而当一个人的身上同时具备几种积极的优良品质时,他就具备了自身升华和制造奇迹的机会。

与准大师们一起成长

斯泰肯虽然年轻,却有着优越的社会活动能力,他结识到欧洲一大批对以后绘画艺术界有深远影响的现代艺术家,如巴勃罗·毕加索、亨利·马蒂斯、阿尔弗雷德·莫勒、马斯登·哈特利等,并与他们建立了友谊。这些成长中的大师对斯泰肯的艺术生命自然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他意识到现代艺术的先进性,相信“艺术是世界性的,大家应该全面接触”。

《名利场》等到了斯泰肯

1911年,斯泰肯开始在杂志上发表一些女性服装题材的照片。这组照片后来被认为是时尚摄影的最早尝试。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于44岁的斯泰肯,他的生活因为战争和离婚,已是支离破碎、狼狈不堪。他当时一贫如洗、债台高筑,为了付女儿的赡养费和教育、医疗等费用,现实需要他立刻寻求一种可以缓解这一现状的营生来维持生活和创作。而在此时,在纽约,一本名叫《名利场》的刊物正在为他而等待。《名利场》刊登的一篇名为“十位美国肖像摄影大师的照片”,其中就有斯泰肯——这成为斯泰肯人生的一次转折。在此之后,斯泰肯被聘请为孔代纳斯特出版公司的总摄影师,成为了《Vanity Fair》和《Vogue》的首席摄影师——这两本杂志至今都是美国顶尖的时尚杂志,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因为斯泰肯的出色作品,左右了当时社会的流行风尚。在此期间,他为很多电影明星、社会政要、文学艺术家留下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影像资料:一些情感充沛,画面优雅完美的肖像作品。以至于后世的人,只认识他的镜头里的那些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