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制作原理

好,既然各位都已经成功了,让我来八一八其中的奥秘吧!原理其实很简单,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中间的那个点能够准确对焦,上下的两个点都在焦距之外,所以光线透过圆形的透镜之后投射到屏幕上是散开而无法汇聚的,形成了一个模糊的圆形光斑,这种圆斑被称为“弥散圆”,英文是“circle of confusion”。

在摄影上对于焦外所有模糊的部分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散景”,英文叫做“Bokeh”,来自于日语“暈け/ボケ”,本意就是模糊。对于人眼来说,成像的虚实是同样的道理,不过由于人眼的视觉特性,视野中只有清晰部分的画面会被强调,而失焦的部分就不那么引人注意了;而在摄影中,摄影师往往乐于去表现这种失焦的状态,即所谓的散景,从而突出主体渲染气氛。如果光线通过一个三角形小孔透过镜片,那么,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投射出来的图形也会是三角形。注意,我们并没有改变光源的形状,只是限定了透镜上光能够通过的范围,所以如果对焦准确,光线汇聚于一点的时候我们是无法观察到三角形的特征的……

事实上,镜头内部本身就有一个装置用来限定光透过的范围,那就是光圈。我们平常总是说光圈是用来调节进光量的,这并没有错;但是在我们平时拍摄的时候如果细心就会发现,有的时候背景中失焦的光斑并不是真正的圆形,而是正多边形的——一般可能是五边形、六边形,好一点的相机可能会是九边形或者更多。这其实对应的正是我们光圈叶片的数目。为了让视觉效果看起来和人眼一样,越好的相机光圈叶片数会越多,这样,光圈的孔看起来就越圆,失焦状态的光斑看起来也就越圆。看看上面这幅图来理解一下吧!

把上面说的内容综合起来就很好理解了:我们在镜头前所加的带孔的卡纸片儿其实就是在镜头固有的光圈范围之内重新定义了光圈的形状。所以,你的小孔是什么形状,光斑也就是什么形状了。有图有真相如下……

上面这图就说得很明白了,光线从右边射入镜头的时候,镜片透过范围被限定成了三角形,于是失焦的区域便会出现三角形的光斑了!

从上面这幅图我们还可以想到,由于最终成像的地方可能在焦外也可能在焦内,所成的像也即可能是正向又可能是倒像,用变焦镜头来尝试的同学可要注意咯~~

怎么样,光拍出这种效果还是不够带劲儿吧,了解了原理才能炫耀哈!大家也都快试试吧!

5评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