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予中国艺术家以新的刺激,激发他们的艺术感性。中国本身的丰富变化也给了艺术家以新的素材。姚璐的摄影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素材,并从此着手,展开他的当代中国风景的重建。

姚璐的《中国景观》系列,运用高超的数码技术,以今天的北京到处可见的一堆一堆由绿色(偶尔黑色)防尘布所遮掩的建筑材料(或垃圾)为素材,往上添加少许亭台楼阁与小舟,拼凑成一个个看似精心构思的青绿山水画面。但细看之下,却会发现还有头戴安全帽的当代民工行走于青山绿水间,骤然显出某种时空上的不和谐。本来,按照想象与文化惯例,游走于青山绿水间的当然是士大夫与渔人樵夫,但哪里想到画面中是头戴安全帽的工人大步踏入风景,惊破梦幻与想象。原来,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来自于大兴土木的当下现实,也在影射处处都在大兴土木的现实。姚璐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代中国的新符号:防尘布。经过他的机智运用,我们终于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那些建筑工地上用来遮掩丑陋、防止扬灰、防止偷盗的绿色防尘布以及由它所披挂而成的座座土堆,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的新符号。

[box_left]

摄影师    姚璐[/box_left]

摄影师     姚璐

1967年生于北京

1987-1991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获学士学位

1998-2000 中央美术学院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艺术学院联合举办摄影艺术研究生班, 获昆士兰艺术学院视觉艺术硕士学位

2000- 今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摄影工作室,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品《行春古渡图》获得2008年PARIS PHOTO宝马大奖

作品《中国景观》系列入围2009年PRIXPICTET世界环保摄影大奖

在这个目前开发仍然是主要着力点的国家里,绿色防尘布俨然是一种开发中的标志。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了这一堆一堆的由防尘布遮掩起来的绿色山包与土堆,也许反而会让人觉得不熟悉、不自然,不自信、不安全。因为这可能就说明,这个城市没有活力,没有受到资本的青睐,权力也没有到位。总之,城市因为没有开发而没有进入现代化的进程,也就是说,这个城市没有前途。而安全也是与开发联系在一起,没有开发,就意味着被遗弃,意味着落后。在这里,由绿色防尘布构成的景观,喻示着一个城市的命运,成为了城市的新象征符号。而且这一景观,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过程中,绿色的山包不断出现,不断消失。或者如垃圾那样,不断地出现,不断地被移走。或者如建筑材料,不断地被运走,又不断地被运来。

不过,在姚璐的画面里,一切并不像上面所说的那么直接显然。画面中所显示的是,绿色所遮掩的,以及它所无法掩蔽的,这两者所形成的一种紧张关系。这是一种掩盖与暴露相持不下的张力状态,而这种状态,似乎正好是中国目前的现实。画面中的山冈由绿色这层表皮所塑造,但又处处绷裂露馅,寓言了现实的不可揭发性。如果揭开那层绿色,就等于揭发了现实的底细。这样的画面让人不得不产生这样的联想,在世界美丽的表皮之下,现实或者现实的素材竟然就如此的不堪入目。而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共谋关系的解体,就在揭开、揭发的一瞬间。也许,从这里我们获得的启发是,遮掩就是现实的本质。现实如果没有遮掩,现实本身就没有魅力可言,而生活本身也将失去想象。这层道理,是以姚璐所呈现的破绽百出的美来提示的。画面中的山山水水,不断有意外的事物来戳穿这个美的虚伪与虚假,绿,显得勉为其难,总是有那底下的泥土要来挣脱这绿色的专制,要来撕毁、破坏这个绿色的表面的和谐。整个画面远看和谐,近看却处处显示出一种左支右绌,处处透露内里的贫乏与贫困与本质上需要的遮掩。也是在这里,人们发现,遮掩也成为了一种对于现实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不,遮掩本身就是我们的现实了。难道这不正好影射了我们当今面临的真实处境吗?

不过,姚璐的这种看法,却是以一种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他的作品是以丑陋来营造一种美的错觉。在转换丑陋为审美对象时,丑陋本身在成为了一种新的审美对象的同时,也提供对于美本身的潜在的批判与反思的火药。他从丑陋本身当中寻找审美的新世界。

1评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