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上说,新型相机的设计和加工,都要遵循我在其它产品中采用的相同原则:在加工工艺和耐久性上决不妥协”当创始人瓦伦丁·林好夫在慕尼黑去世时,他遗留下一个有七台机器的作坊。现今,林好夫特艺相机成为大画幅相机领域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
德国工艺的顶峰—— 林哈夫4×5 Technika III型
几乎每一个风光大师都会拥有一台林可夫相机,而4X5 Technika双轨折叠型相机是这个领域的王者,从二战后Technika III型开始缔造了一代经典的序幕,林好夫4X5 Technika发展到现行版4X5 Master Technika 3000一共发展了6代,从第3代开始,4X5 Technika双轨折叠型相机以小巧的体积和灵活的操作以及坚固的做工赢得了用户的追捧,一直到现在都是风光摄影师首选的相机。
1887年,一位叫做瓦伦丁·林哈夫的达人在德国慕尼黑创办了一家精密机械厂,致力研究高性能的镜间快门,并研制新式相机。他经过了将近四十年的潜心研究,才真正地制造出Technika系列技术相机。第一部林好夫折叠式相机于1899年制成,它的支撑架设计非常巧妙且节省空间,只是有点欠缺灵活性,当时这部相机的外壳是以纯木精制。林好夫相机成为了欧洲国家上流社会人士体现自己艺术品味的宠器。在上世纪初,林哈夫开始发展全金属制造的精密相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当有关摇摆的技术困难解决后,金属制造的林好夫相机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直到今天都是最高等级精密相机的代名词,被称为“相机终结者”。双轨技术相机,采用坚固的乌龟壳(这个设计后来还使用在了德国坦克战车上)折叠设计,Technika 4X5经典型还提供了双影重合式测距对焦器,使用林好夫镜头(俗称林选镜头,通常由世界最顶尖的施耐德镜头生产,并通过比军事用途还要苛刻的测试)并配合与每支镜头对应的调焦刀在75-360mm焦距段能实现测距调焦。
二战后,林好夫制造出第一架内置旁轴测距金属相机。此测距装置是在III型之后才开始广泛应用的。可能是因为长得与柯达新闻相机相似,今日的林哈夫技术相机有时被人误称为“新闻相机”,准确来说“新闻相机”是没有后背调整功能的相机。“技术相机”是一个更为贴切的名字。
Technika III型于1946年开始投产,此型号又可细分为五个不同的版本,但又全部称为III型。1946年开始投产的第一架全金属III型相机与其后的III型有着以下同样的功能:非常结实的金属结构给人一种坚硬的感觉,它令人觉的它结实的像一堵墙。不过,从III型第一版和第五版在可折叠充当镜头前组的双行轨道机身前盖上有比较大的区别,第五版的机身前盖改为和现行版相同的采用四个斜角设计的乌龟壳式,可以使得机身更加的坚固。Technika III的机身前盖设计得开合非常容易及方便,这在野外使用时绝对重要,这一点是单轨相机不可比拟的。全部的III型都使用同一类型的四方镜头板,但是和现行版的Technika机型并不通用。前组底座可以“后仰”,但不可“前俯”。自IV型后改为光轴可以前后俯仰,前组可进行15度左右摇摆、70 mm 上升、20 mm 左右横移。后组可以俯仰与摇摆,但不可升降横移,胶片后背可旋转,林哈夫由Technika III型起推出了旁轴测距功能,大大提高了相机的反应速度和对焦精确度,测距依靠一把和镜头联动的插刀来实现。每次换镜头就要更换和这个焦距相对应的插刀,每一把测距插刀必须与相机及镜头匹配。就是说这只镜头只能用于原配的机身上,不可交换。现在的林哈夫已不再生产III型的插刀了,也没有替换品,当然使用磨沙玻璃对焦屏仍然使得此型号显得十分实用。
Technika III型的生产截止到1957年为止,最年轻的相机距今已年过50岁了,依靠着出色的生产工艺和材料,使得Technika III型,至今都保持着良好的工作状态,我们能够找到的机型,只要没有受到过暴力损坏,其功能一般都全部完好。前后组俯仰和旋转,镜头升降都感觉非常顺滑,阻尼也非常不错,足见当年的生产精密程度是多么的高。
坚持不变
林好夫自1929年开始生产具有林好夫自己特点的折叠式照相机,折叠的同时还要进行移轴、仰俯、摆动等技术动作,这些组合动作被当时的人誉为德国人的技术。德国技术的另一表现是讲究细节,在这二种相机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诸如最严格精密加工的三层延伸下降式底板,前组上、下移轴的齿轮/齿条系统及与之配合的杠杆操作。这都是机械工艺的杰作,以至于许多人把林好夫推崇为摄影人一生中有必要亲身拥有的照相
机。如今林好夫Technika已经发展到了Master Technika3000,在当今这个数码时代,林好夫显得更加的特立独行。而相机的外形,林好夫一直都未做大的变动,只是在一些细节方面进行了改进,这样无疑给人留下了持续的深刻印象。从第一台Technika相机就形成的优秀设计使得林好夫可以在今后一直沿用这一系统,对于那些一直使用林好夫的人来说,无论是拿到哪一台林好夫,他都可以快速的让相机投入到工作状态,这也是林好夫至今屹立不倒的根源所在。
代表机型介绍
Aero Technika 45是用于航空摄影的9×12cm/4×5”照相机。是早期Aero Technika的改进机型。它的制造年代为1972到1983年。它具备四个带保护罩的交换镜头,现在都带螺纹调焦座。型号分别为蔡司Biogon 75 mmf/4.5, 蔡司Planar 135 mm f/3.5, 施耐德Symmar 180 mm f/5.6和施耐德Tele-Arton 250 mm f/5.6镜头。每个镜头配备快速更换镜头座,红外调焦标记。设置有手动或电动释放按钮,后背可以进行旋转。取景方式为框式取景器或光学万能取景器。进片装备配有4×5”真空吸片的胶卷片盒和电动卷片装置或卷片扳把。
Technika I I I型采用坚而轻的铝合金压铸机身与翻盖式底板像乌龟壳一样。镜头、皮腔、玻璃、复杂的调整机构等所有零部件均可缩进这个壳子之中而得到最充分的保护。在运输中以及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可保照相机安然无恙。户外摄影要求机器小而轻,轻便折叠式照相机的翻盖本身又是能三层延伸并可下降的照相机底板。底板支撑照相机且允许皮腔进行极大的拉伸(最长可达430mm),可以使用300mm的对称式镜头和焦距长达500mm的望远镜头,亦能进行从1:3 到3:1的微距摄影。
有趣的传闻
徽章的故事
在瓦伦丁·林好夫年轻时,曾经来到慕尼黑,他骄傲地为自己的第一个产品打上“V. LINHOF MUNCHEN”标记。随着林好夫在美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上千台的Technika在美国销售一空,“MUNCHEN”就似乎不太合适了;取而代之的是让人感受到德国经济奇迹的巴伐利亚盾形徽章,但在美国,以及日本,它却引发了谣言,传说Technika是在位于新施万斯太因的皇家城堡中生产的。从传承传统、特殊气质和高级品位等许多层面上来看,盾形徽章都是非常成功的。
徽章给早就想把标识同原始的Technika结合在一起的人带来了荣誉,不论在图案配置上还是设计上都是非常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