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他拍了很多,风格也并非一成不变,不变的是那份创造影像的热情,对色彩的极致追求和一直以来那颗想用照片讲故事的初心。

本次采访的摄影师咔嚓,来自广东中山。是一名奶爸,同时也是一个追求极致的数码geek,虽然是个射手座,拿起相机的那一刻却是个走心的处女座。早在14年
咔嚓 就正式开始了他的摄影师之路。

以下为具体采访内容

Q: 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成为了摄影师呢?

那得从2007年夏天说起,那年高考毕业,遇见了我人生第一位“师父”,在那个年代,我知道了原来可以通过照片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用台索爱K810就能展现出心中想要的画面。

我深深的对这些照片的色彩所着迷,带着自己的小相机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发现了很多曾经没有留意过的城市瞬间。从此,在我的心中便种下了一颗摄影师的种子。

真正科班开始学习摄影,是毕业后放弃了家里安排的工作,到了中山当时数一数二的摄影机构,拿着800元不到的月薪当起了学徒。

(想必很多人也有跟我差不多的经历吧,为了梦想理想,放弃稳定的工作,背井离乡,前途未卜之时,还奋不顾身的那股劲儿!)

Q:谈谈成为摄影师后你最难忘的一次拍摄吧

“假如这次拍摄是你人生最后一次拍摄,你会怎么样?”有人想过这个问题吗?

2017年11月16日,这一天我很难忘。跟往常一样,客人预约了两天的海边婚纱照拍摄,那段时间我的肠胃突然变得很不好,创作上感觉也遇到了瓶颈,拍摄的照片开始变得“大片”化(单一摆姿 表面 无情感)。那一阵子真有点人生,就这样了的感觉!

临出发的前一天晚上,跟客人聊起,我问了她一个问题。

“您最想跟您先生一起做什么?”

“想看个日出”

第二天,我们拍摄了一整天,大家都非常疲惫。当天晚上,我胃疼的很厉害,不知所措,辗转了三个小时,挣扎起床。凌晨3点,客人开始起来化妆,此时离日出还有三个小时。虽然大家都没有睡好,但是从眼神中可以感受到,客人对此行的拍摄充满了憧憬与期待。

凌晨4点半,开始出发,在漆黑的山路只有车灯亮着,凌晨很安静,车里播着孙燕姿的歌曲。
我们摸黑来到海边,终于等到破晓冲散迷雾,我看见她们紧握的颤抖的双手,还有眼角被偷偷抹掉的泪水的痕迹。想起了车里的音乐:

“有一束光……感觉爱存在的地方,一直就在我身旁”

那一刻,突然好像终于找到自己作为一位摄影师的意义。被信任,被需要,带来回忆,带来希望!(很庆幸,拍摄很顺利~我也平安无事!人生有太多未知,珍惜时光,善待自己身体!)

在成为摄影师之后,时常会有的身不由己和高强度工作带来的身体的疲惫会慢慢的将当初的热情消耗殆尽,但每次想起那次拍摄,我总会感觉信仰还在,使命还在!

Q:谈谈你最常拍摄的类型,目前婚庆市场发展如何?另外,如何突破小城资源界限,对于新人摄影师有什么建议?

我所在的城市是广东中山,不同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中山本地人有着十分纯朴的文化氛围,对于新鲜事物的热情不高, 婚纱婚礼和写真是大部分本土摄影师最常接触到的拍摄类型。

比较慢热的生活态度间接影响了小城的摄影师们,也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激情,一些超前的创作得不到良好的反馈和继续的热情。但作为摄影师的我们,仍不断努力让自己的作品给更多人看到并理解。

近几年中山的婚礼行业氛围越来越好,很多有特色的团队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很有生命力,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平台,有更多的机会被广大用户看到。

tips:对于新手摄影师,有一个问题想必时常遇到过,客人拿着一些样片(别人的,某书某博等)来问我能不能拍?但不是我最喜欢(擅长)的风格,该怎么办?

我的答案是:求同存异。

作为摄影师,首要是多学习各种各样的风格,融会贯通提升自己。你需要满足客户的需求,解决客户的问题!这跟个性没任何关系。因为这是职业摄影师该做的事情!我认为这叫求同,是生存!

入行几年,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我也在不断的归零,不断的重新学习。不断的把自己想表达的跟新的知识所结合。距有差异性,别人不轻易模仿,有竞争力,这是我所理解的存异。

“所有让人为之疯狂的流行,都会变成经典,而经典随着时间的流逝,再次变成流行。”

所以在实际拍摄中,我会先把客人想要的拍了,再跟客人沟通下自己的创作想法,达到不同的拍摄效果。

Q:现在的客人喜欢什么风格的照片,如何拍摄让甲方满意的照片?有哪些点需要注意?

不同的年龄层喜欢的风格会有所不同,消费能力也不一样。 年轻的群体对审美认知不足,消费能力欠缺,容易受网络媒体的碎片审美信息影响,大多喜欢日系,港风,复古等。
随着年龄阅历等增长,中产和小资等高消费力群体,对审美有了一定的认知和要求。比较偏向于正式耐看的照片。

但总的来说,大部分的客人拍照,就为了一个字“美”。何为美?有人喜欢艳丽的美,有人喜欢自然的美。两者之间没有好与不好。在拍摄前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沟通,摄影师需要有高级的审美趣味,才能理解不同的客户需求,对色彩配搭的熟练和调色的精准把控,会直接影响到客人对照片的第一观感及满意度。(例如你想调莫兰迪色调,由于显示器等原因不精准,调出来变成复古港风,那就很抱歉了。)

Q:作为职业摄影师的拍摄流程分享:现在用什么器材,器材选择上有何转变?

在分享手上在用的器材前,我分享一下我买数码产品的价值观:贵的东西一定有它的价值,但不一定适合自己,所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用的。
原本我手上有两台相机,一台是用了7年的佳能6D,一台是佳能的旗舰1DX2。最近添置了佳能的5D4,买5D4的原因主要是6D对焦有点迟钝会影响到抓拍,而1DX2又太重,相比5D4像素偏低。

后期修图主要有两台机器,外出办公用MacBookPro ,在家用台式电脑 ,Mac+Win双系统+BenQ的SW270C。苹果本的屏幕偏小,看时间长了容易疲劳。之前用的是Dell的2412M,用了好几年,但始终色域不够。照片没办法进行很好的颜色输出。

最近买了BenQ的SW270C。这台显示器具备99%Adobe rgb的色域,一键切换SRGB,且可以同屏多色域进行比对。另外带有60W PD充电的Type-C接口,只用一根线就可以连接MacBook Pro,实现供电、音视频传输和数据传输,非常方便。显示器本身支持硬件校色,支持校色仪的数据保存。在切换台式机和Macbook的信号时,也可准确的显示颜色,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我不习惯用鼠标修图,一来圈得不够精细,二来时间久了手腕痛,所以配了块无线的小型Wacom的手绘板。携带方便,且由于只用于修图,小面板足矣!

lr的批量修图配了个loupedeck 用了大概4年,国外寄回。现在出了二代,但我个人觉得区别不大。留在身边的,都是最能提高工作效率,合适自己的。

Q:听说你对胶片一直也十分热爱,谈谈喜欢它的原因吧,对你有什么影响?

有人喜欢胶片是因为它的色彩,有人是因为仪式感,而我喜欢胶片,是可以很好的把职业和爱好区分开来。用胶片记录生活的日常,也许只是旁人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场景,但我们过去的生命,不正是由这些小小的片段,组建起来的回忆过往吗?

每一下快门都得深思熟虑,拍完既紧张又期待的心情是数码摄影无法比拟的。出来的照片带有瑕疵但真实得让人难以忘怀。
后来由于想完整的把控胶卷的冲洗以及扫描校色,跟十几个伙伴一起创建了暗房公社。

有人觉得拍摄胶片不需要后期,颜色就很好看。其实胶片的校色比数码更为严格。除了冲洗需要精确到0.1的温度和时间以外。对扫描仪,和显示器等颜色标准要求也非常高。

好的照片直到打印出来才算完成它的使命,图片的Adobe RGB模式更适合进行打印输出。这也是为什么选择了现在手上的显示器的原因,支持99%的Adobe RGB色域显示。保证输出的照片精准色彩。(千辛万苦调得好看照片,万一偏色了可得不偿失啊。)

我喜欢记录有情绪的照片,哪怕是引导出来的。
当照片拥有了情感,就不再是一堆电子尘埃,或废纸。
你会回忆起那刻跟恋人在一起的那个夏天,那缕不经意穿过云层的光,那次跨越山和大海得旅程。

我觉得,这些才是摄影师穷极一生所追求的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