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默拍摄的胡同人物生动鲜活,少有镜头前的矫揉造作和疏离感。他认为,在拍摄中不应该仅从镜头中获取肖像,而应该彼此分享。
[box_left][/box_left]
摄影师 葛默
受父亲的影响,葛默从小就喜欢上了摄影,童年时代住在胡同的经历使他对胡同生活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只要有时间就挎着相机在胡同里穿行,几年下来,葛默的镜头拍遍了北京的胡同。在胡同中寻找童年时代的那些记忆。爱唱戏的大爷、
养鸽子的隔壁叔叔,都是葛默镜头中的主角。
摄影攻略
我拍摄胡同照片最习惯用28mm、35mm这两个焦段,因为这两个焦段很接近眼睛能看到的范围,也便于盲拍。另外胡同扫街时,机器也尽量选择小巧的,这样不容易引起周围人的反感。光圈设置在F5.6到F8的范围就可以应对绝大部分的情况,相比精确的参数设置,更重要的是那个最感动的画面可以当时记录下来。
城南的一条东西走向长约200米的胡同里坐落着规格相同的四个小小的院子,统统是74号用甲乙丙丁来区分,在丁74号西房那不足16平方米的陋室中存留着葛默成年以前的所有记忆。葛默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胡同里的孩子,童年时代是玩着弹
球,拍着洋画儿,兜里揣着弹弓,喝着北冰洋汽水度过的。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使他至今难忘。葛默20岁的时候老房子拆迁,搬离了这片“乐园”,一条胡同里的发小也各奔东西,搬到楼房后一度让他无法适应这种封闭的生活方式。那些老旧的胡同对他来说有着深厚的感情,有着美好的回忆,有着想把它保留下来的愿望和想让更多人了解的心思。所以他选择用摄影的方式来延续他的胡同情怀。
受父亲的影响,葛默从小就喜欢上了摄影,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抱着一台爸爸不再用的老长城旁轴相机,挂在脖子上乱按。在家里看着父亲摆弄那些胶卷、底片,放大机和不知名的药水就觉得很神秘。工作之后葛默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单反相机,在这之后只要是休息的时候他就会回到曾经生活过的胡同里去扫街,拍摄那些依旧延续着传统生活的人们,记录那些曾经无比熟悉的景象。拍摄那个儿时曾经偷吃过别人家晒的白薯干的院子、爱唱戏的老大爷、养鸽子的隔壁叔叔。这些记忆有的还在有的已经消失,葛默觉得虽然无法控制时代的变革,但是可以用相机边走边拍,记录并感受那些曾经也属于他的胡同。
葛默拍摄的画面里的人物肖像生动鲜活,少有镜头前的矫揉造作和疏离感。他认为,人和人之间都愿意建立一种联系而互相交集,因而在拍摄中摄影师不应该仅仅从镜头中获取肖像,而应该彼此分享。在拿起相机前,他通常会向人们解释他拍
照的理由,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按下快门。这也正解释了作品中特有的亲密感的由来,而巧妙地运用色彩和光影,也成为葛默的胡同摄影作品与众不同的特征之一。葛默的胡同照片最习惯用28mm,35mm这两个焦段,因为他认为这两个焦段很接近眼睛能看到的范围,也便于盲拍。他的机器也尽量选择小巧的,这样不容易引起周围人的反感。光圈一般都在F5.6到F8的范围,葛默认为相比精确的参数设置来说,更重要的是你看到的那个最感动的画面有没有抓到,有很多精彩的瞬间就在你低头调整机器的时候悄悄地溜走了。
每日挂着相机穿行在各式各样的大大小小的胡同当中是葛默最快乐的时光,看着各式各样带着懒散笑容的人们,听着那“来了您”,“吃了吗”,“出门您”充满热情熟络带着尊称有礼的问候,那种对胡同的记忆就被唤醒了。
城南的一条东西走向长约200米的胡同里坐落着规格相同的四个小小的院子,统统是74号用甲乙丙丁来区分,在丁74号西房那不足16平方米的陋室中,存留着葛默成年以前的所有记忆。
1.前门附近古旧的胡同大门,F2.8,1/200秒,ISO200
2.五道营胡同里一景F5.6,1/200秒,ISO200
3.自家门口的警示牌F5.6,1/100秒,ISO200
4.胡同人茶余饭后的据点,F5.6,1/100秒,ISO100
5.虎坊桥附近的一个大杂院的门口F2.8 1/320秒,ISO200
6.琉璃厂文化街一位老大爷正在练习书法F5.6,1/60秒,ISO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