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就要扔掉反光板

[column width=”4″][/column] [column width=”4″ last=”last”] 既然清晨和黄昏的光线是最有特点的,就可以多在此时段拍摄。那就一定会遇到如何驾驭“逆光”光线的问题。要想如实重现现场环境,光线就必须要合理:光的色温要合理,光的来源要合理,除非有特别的创作目的,如在逆光的时候需要人物明亮,那换个角度或是换个位置拍摄即可,如果要以逆光的角度拍摄,那么我就是要表现逆光的感觉。为什么不让拍摄出来的影像跟眼睛所见是同一种感觉? 不妨保留一些在逆光之下的情境和气氛吧!

此时拍摄容易出现面部曝光不足而背景过亮的问题,可以采取稍低机位或者侧逆光光位拍摄。

正逆光最有现场感,而且秋天逆光的颜色更温暖。拍摄时可采取低机位

侧逆光光效更容易掌握,既有逆光效果,也较容易避免人物面部全黑[/column]

这两张都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用不同的测光模式拍摄的。不过左图是使用相机上的自动曝光锁(AE),分别对窗外、窗内测光拍摄,共两次快门便简单地完成不同的光线氛围和视觉感受

大师也是这么做的

[box_left][/box_left]相信各位对米勒的绘画并不陌生,1859年所完成的《晚祷》是米勒先进的作品之一,描述一对农民夫妇在远处教堂钟声响起时,放下手上的工作,虔诚地祈祷。

如同画作名称──晚祷,我们可以感受到画中时间性的暗示,想必是工作了一天,太阳西下,在祈祷过后,便要回家吃晚饭了,看到的虽是静止一个画面,但却让我们联想到这个画面数小时前的过去与数小时之后的未来,这就是一张画面所传达的故事性。要达到这样的感觉,米勒是用了“逆光”。试想,若此张作品是以向光面来表现,即使是画面具有昏黄的阳光色调,那么黄昏的时间象征也不会那样的明显。就是因为我们在视觉上感受到逆光感受,加上人物动作,以及附属元素的搭配,所谓的“晚祷”和它的故事性,便可以说服观者。

1评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