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中见宏大
小时候田原不太爱说话,她更愿意静默地去观察外界,比如把时间花费在观看地上的蚂蚁搬家,或者是观察那些植物的叶片、根茎。那些微小的细节极容易让她“看”上瘾,从而久久入神。后来她有了相机,微距镜头带给了它更微观、同时也更广阔的自然界。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节在光影下呈现出另一番斑斓的生命迹象,足以令人沉溺其中,甚至很难说清谁才是主体,也许这正是生命的奇妙之处——再微小的事物,也足以构成一个宏大的世界。反之亦然。
田原喜欢将镜头定格在花草植物和小动物身上,让焦点驻足于那些花蕊的绒毛、叶片的脉络、动物瞬间的表情以及瞳孔里的倒影上,被放大的画面因虚焦显得特别干净,视角超乎常规的纯粹。虽然这个曾经略显孤僻的小孩如今正风华正茂,但她童趣的视角仍旧被保留,她迷恋那些镜头所能反映出的肉眼看不到的效果,比如她非常喜欢运用的微距和移轴摄影都是出于这个理由。
摄影给了田原一双不一样的眼睛,也给了她一双不一样的手。通过手上的操作,相机代替双眼捕捉到每个想要被记忆的瞬间,最终变成照片反馈回双眼,这样的“劳作”令人心情愉悦,它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田原的其他作品,包括后来导演影视作品,因为关注点集中,再大的场面,她也经常将焦点集中在一小部分。
田原说,世界很大,但你总有自己的观点,总有自己最在意的部分。田原还一直在寻找一台真正属于她的二手老相机,或者说是一直在追求一份莫名的感动,“你可以认真地去对焦,让人全身心地融入画面中,心境沉淀,也更接近摄影的本质” ——“本质”一词在田原这里颇具有理想主义的意味,但她的确在用摄影去看、去想,去描摹她眼里的世界。她希望与她所珍视的事物对话,能建立隐秘的通道连通彼此——摄影是其间优秀的方式。
变成自己的样子
今年的整个七月,田原都生活在美国加州的Esalen学院,人们在那里学习、放松和挖掘潜能。田原在博客里这样描述它:“位于悬崖边上,大海,海水、淡水和温泉水都在这里交汇,这里有许多种植物,清晨叶片上会聚集钻石一样的露珠,每次看到都会被触动,从中吸取力量。”
田原把每一天的感动都用影像记录下来,记录和思考让她逐渐变得平和,也更积极,“我们时常习惯去反抗,却忽视了这些微小而正面的力量,不要企图一下就改变大的,从自己,从小做起”。从美国回来之后,田原倡导和代言的各种公益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这让她更坚定微小而正面的力量。
很多人说田原变了。从当年刚在新浪开博时还津津乐道簋街的小龙虾,到现在她热爱公益、环保、倡导低碳生活;从跳房子的主唱,到作家、导演、摄影师、主持人多重身份⋯⋯其实变与不变有时是很难说的,田原小时候好静,会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后来好动,会一边跑马拉松一边拍照。你很难说这样的转变是好或不好,她的关注点没有变,变的是她的观察方式。然而这不代表现在的田原就不会看着野花出神,当然,如果她有时间可以用来发呆的话。而不论变与不变、变成什么样子,她其实都还是她。不过人总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变化的,谁也不能一味保留自己当初的模样。田原自己也说,人每五年都会大换一次全身血液,变成另外的人。更何况,十年过去了,她再也不是十六七岁的年纪,当年跳房子的那个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的高中女生不见了,她长成了现在的模样:一个更知道
自己想要什么的田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