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绝顶聪慧、博学善辩,通晓英、法、德、俄、西班牙、拉脱维亚和拉丁等七种语言,这个拉脱维亚摄影师以拍摄名人肖像著称,但他在超现实主义的观念摄影空间却产生了惊世骇俗的效果。通过肖像摄影,菲利普·哈尔斯曼将一些奇思怪想的幽默色彩和观念转换成意想不到的影像,后人难以超越。
[box_left]

本期推荐菲利普·哈尔斯曼的专家


林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从事摄影教学和摄影理论研究20余年。[/box_left]

林路解读菲利普·哈尔斯曼

哈尔斯曼所拍摄的达利等一系列肖像作品,都是通过超现实主义手段完成的。特别是《原子的达利》,将超现实主义的荒诞感觉发挥到了极致——根据画家达利的作品构思,将画面上的所有物体都悬在了半空中,在看似荒诞、本质上却符合达利原子观念的构成中,形成超越现实的时空倒错感。由于超现实主义影像需要由潜意识参与创作,日常是建立在幻觉和空想之上,但又是通过最强烈的现实性和最清晰的细节表现的,这就使得摄影成为创作超现实影像的理想工具。因为照片具有清晰记录微小细节的能力,并以准确和精确著称,可以将幻想与现实结合为一体。这种结合使梦幻景色真实可信,以致超现实影像通常充斥着完美表现现实的画面和奇特的组合,同超现实主义的诗和戏剧一样,将不可能的事物表现为现实,并时常具有荒诞的色彩。

在表现手段上,摄影家一般采用非直接拍摄的方法,比如蒙太奇、多次曝光、透明底片叠印和多底叠放等技术。而哈尔斯曼在创作上则两者兼而有之,比如他在《蹦跳影集》中通过拍摄一百多位名人在空中跃起的瞬间,大多是采用了直接拍摄的手法(但是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以此揭去社会防范的面纱,捕捉毫无戒备的表情。此外,哈尔斯曼的其他一些拍摄达利的作品,则选择了后期拼贴或暗房合成的方式,将超现实主义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即便是在肖像摄影方面,哈尔斯曼相信,心理学和交谈要比专业技巧重要得多,从而诱导超现实主义的氛围。同时他常常将最为美丽而具有诱惑力的形象构成最为丑陋和恐怖的画面,在强烈的矛盾对比冲突的视觉语言中,揭示了现代人深深隐藏却又非常真实的心理空间。

哈尔斯曼大事记

1906年出生于拉脱维亚。1920年,14岁的他用父亲的照相机开始拍照,和妹妹一起冲洗了一张玻璃底板负片,从而迷上了摄影。1924年,他带着照相机到了具有优秀技术大学的德累斯顿。1928年,年仅22岁的哈尔斯曼意外入狱,1930年提前释放。1932年起开始以摄影谋生。1937年,他和先前的助手、后来的摄影家伊冯·莫瑟结婚,两人在摄影上可谓珠联璧合。1940年,纳粹侵占巴黎前夕,他在爱因斯坦的帮助下,带着一只箱子和一架照相机,逃难到美国。1940年代中期和《生活》杂志合作,共拍摄了101幅《生活》杂志的封面人物。1945年被推选为美国杂志摄影家协(ASMP)的第一任主席。1958年被美国《大众摄影》杂志评选为世界十大摄影名家之一。1979年6月在纽约逝世,享年七十三岁。2010年4月1日至5月28日,哈尔斯曼的“跳”(Jump)系列回顾展在纽约盛大举办,多张未发表作品首次被公开展出。2011年4月,萨尔瓦多·达利基金会举行“哈尔斯曼的达利摄影展”,是两人从1941年到1978年超过37年合作的回忆。

1评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