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在纽约的十年摄影
[box_left]艾未未简历
1957年生于北京;1981年就读美国Parsons艺术设计学院;曾担任“鸟巢”中方设计顾问。2007年,艾未未的艺术作品“童话”参加德国卡塞尔文献展。
[/box_left] 编者按:当我看到艾未未在纽约的10年拍摄这些照片时,会被其中人的衣着、眼神、身姿所触动。艾未未没有刻意围绕某个主题拍摄,他随意拍摄的方式传递出很本色、很真诚的现实——照片中的人曾以那种方式出现过。摄影就是记录,艾未未的照片一方面提供了关于他所见的周围的信息,另一方面也提醒热爱摄影的人,记录自己的生活所见是有意义的事情,多年后回过头来你也许会像艾未未一样感觉到一种“陌生感大于熟悉感”的奇异,它不但提供记忆的线索,也向你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像一面斜置的镜子反射着你,以激起你少许的反省和思考。这些照片,是我在纽约1983年至回到北京的1994年拍摄的,前后十年的时间。那时我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总是闲着,随手拍了一些遇见的事,去过的地方,熟悉的人,我的周围的住地、街道和城市,打发每天的闲散时间。
一晃20年过去,纽约已经不是当年的纽约,下东城的东村的面貌全变,照片中的很多人已经不在世,当年常在一起的人,也早已面貌全非,不再亲近往来,不再是朋友,各奔东西。这里所涉及的人,大多并不知道有这些照片存在。今天,平淡的面对过去,它们都不再真实。既确定而又不真实,毕竟任何的现实都是变化中的事实,是漫长的时间中不确定的片刻,现在总是覆盖着过去,未来也不将理会今天。
我陆续整理出一些照片,不是为了记忆,它不重要,那段走过来的路,不必是那一条,也可能走向另外一方。那些曾认识的人,也大可不必认识,人性本身孤独,一起时或许快乐温暖,之后想起来难免可疑。我整理它们,是因为这些图像本身始终是一个真实的物质存在,那些游离在相纸上的化学物质固定一处,不再游离,在黑暗中形成了秩序。它们在我这里,它所涉及的人和事件,包括我的过去,早已不重要了。
生活在过去的50年中,很像是一片落叶,没有目的没有方向,但最终还是会落在某个角落。图片出现的方式和秩序也会是如此,杂乱无章的,有些思路好像只有混乱时才可以清晰。今天我依然手不离相机,习惯性地按下快门。应该说明的是,我既无兴趣于摄影,也不太在意所拍之物,它始终是与我的存在并行的另一个现实,每当再看到这些照片,总是发现陌生感大于熟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