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摄影必须落实于画面,如何用画面来阐述这个主题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从激动的情感中冷静下来,努力地回忆着在长城村所接触的人人事事。村民的生活家家户户都是在过着极其普通的日常生活,看起来似乎与长城没有必要的联系。在我的纪实摄影经验中,有很多选题的主体都处在一个明露的过程中,有的是突发事件,也有某种事态的发展过程。而另种则是暗线,需要挖掘和积累才可完成,长城村的故事就存在于暗线中,这是常人用平常的眼光是无法发现的。
就此,我决定决定用采访和挖掘的形式来展开其前期工作。我从村里的长者入手,向他们了解尽可能多的有关长城村的自然情况及与长城的各类关系,与张鹤珊进行更深入交谈,寻找更多信息。在这些村子里,每年的正月许多人家进行祭祀、祭祖活动,场面隆重盛大;平时遇到节日,村民会进行“逛楼子”:一家人在长城上游历玩耍,像是乡村旅游;在日常生活中,村民的生活也受到历代守城官兵的影响,他们吃一种高粱米制成的饭团,这很方便运送给守卫官兵并长期储存。长城下有一种特殊的犁,带有几个孔,以前官兵们农作时可以将兵器插在孔里,这种带孔的犁也被村民延用。通过了解,我逐渐掌握了村民们生活和长城的联系,从重大祭祀活动到衣食住行玩耍的日常生活,我要将漫长岁月中的这些内容表现出来。
在选题支节确定后,重要的就是如何的表现出来。我认为,从长城建筑的主体形象上看它是以方形为基础,以连续的形式形成纵深延续感,构成了长城大的形象概念。基于这种概念,我把照片定为方幅。将方幅照片相连接,既延伸了长城的概念,又象征了人人都是长城中的块砖;由此暗喻了众志成城、中华民族以人为主体的长城精神。这也为以后的策展准备了基本形式和构架。
这个选题的诞生,它经历了最初级的阶段,就是摄影者从“运动”中在社会角落里发现选题;通过冷静下来的论证,看它的持续性和可操作性;然后制定了挖掘方向;最后确认基本表现形式和语言。选题内容较为平淡,没有激动人心的波澜,可是在平淡中有着对长城文化承传的微妙情节及长城人古老的生活方式等等,这些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消逝逐渐消亡,我感到我做为摄影人有责任与义务将他们发现出来记录下这历史的遗迹,在平淡中挖掘出这些不平凡的事件,向人们述说出长城这个完整的故事。
Tips:
- 那日松:故事的立意很新颖,一般摄影师拍的都是长城,很少有人真正把镜头对转长城下的老百姓,作者的拍摄很到位,主题紧扣长城,有很生活化,每张照片的画面都不错,只是在整个故事的编排上还有所欠缺。
- 奚志农:看的出来,这是很用心的拍摄。长城在每一个画面中都或远或近,或明显或隐约出现,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 陈小波:作者找到了一个和历史、和自然、和生命有直接关联的题材,这很难得。题材本身的厚重不言而喻,我们几乎在每幅照片中都能看到修筑长城的后代在每日的吃穿住行中与长城息息相关的联系。
- 戴瑞史密斯(美国国家地理评委):这组图片与其它图片不同的是,这组图片非常好地把人和历史和建筑结合起来,而且可以看出田立先生是把人做为图片的重点,只是在每张图片中隐隐约约中看到长城的影子,人做为主体在讲述故事,更加有故事感,也更加有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