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不久前,一位女士拿着一组人像作品来到编辑部,我发现被摄者全部都是国内著名的书画家。心中不免产生疑问,她是怎么拍到这些人物的?当听说她是一名空姐时,我心中更是画了一个问号。在之后的时间里,她讲述了她拍摄的故事。
十几年前,我成为了一名空姐,将近十年的飞行没有带给我太多的成就感。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却改变了我的生活,我因为有事去了新落成的中央美术学院摄影系,当时就被摄影的魅力所折服,于是毅然辞掉工作,潜心在校园里学习了近两年的摄影,就这样我阴差阳错地踏进了摄影圈。
2005年的一天,一位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的朋友,邀请我去拍摄当代的书画名家。兴奋之余,我便开始考虑拍摄的问
题。当初我的拍摄主要以表达艺术观点的主题性创作为主,很少尝试拍摄环境肖像,心里不免忐忑不安。于是,我开始把肖像摄影大师哈尔斯曼、纽曼等人的经典肖像作品拿来学习借鉴。反复揣摩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摄影师如何表现被摄者的精神内涵,通过反复学习,与朋友的探讨,最终把这个专题的肖像创作定位在沉稳、中正,不去刻意固定某个模式,还原被摄者本来的精神风貌。
首战失利
2005年的年底,我开始了自己的拍摄,尽管这中间省去了我自己联系画家的环节,但是由于拍摄作为采访的辅助环节,我也减少了与画家本人的交流。我拍摄的第一个人物是画家胡永凯,由于前期与画家沟通不够,以及现场紧张等原因,我没有发挥好,回来后看到样片不甚满意。还算幸运,胡永凯没有拒绝我重新拍摄的请求。这次与他的交流时间延长了,我知道他除了绘画,还有听黑胶碟的爱好,我 特意安排他坐在唱机前,将唱机开启,他很快就不在意我的存在了,在他聆听音乐当中,我及时抓住时机按下快门。这次的拍摄让我明 白,拍摄前一定要与被摄者进行良好的沟通。这一点在此后的拍摄中也屡试不爽。
烟斗和蝈蝈笼
2006年1月19日,让我终生难忘,这一天我拍摄了著名画家张仃先生,我小时候最爱看的哪吒闹海是出自张老之手。拍摄前,我还了解到,张老曾经主持设计过我们国家的国徽,首都机场壁画,在书画艺术上有极深厚的造诣。由于这次拍摄机会难得,而且张老已年逾九旬,不可能有重新拍摄的机会。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不仅将自己的禄莱6008反复检查,又特意借来朋友的哈苏503W,又将测光表,三脚架等必备的装备仔细清点,生怕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对拍摄有影响,当一切准备就绪时已然是凌晨了。
19日早晨大约九点半,我们就来到张仃先生的寓所。张先生的老伴灰娃亲切热情地把我们迎进门,这让我紧张的心情略微放松了一下。张老在靠窗的藤椅上坐着,穿着厚厚的棉衣。由于他年事已高,加之刚刚病愈,听力也不好,我不可能调动他,只能反复找寻拍摄,这给我的拍摄增加了难度。张老手里拿着他那标志性的烟斗不急不缓地吸着,他对于我的拍摄镇静自若,毫不在意,这种淡定的气质正是我所要的,我发现他的左侧有一个蝈蝈笼,正好能够衬托大师的生活情趣,所以我将它收入镜头,在他吞烟吐雾时按下快门是明智的选择,淡淡的烟雾模糊了他的面庞,也显现了他对世事的云淡风轻。
大闸蟹与笑容
拍摄黄苗子的时候费了不少周折,几次都没有约到,还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其它编辑找他的时候,我们才跟着“蹭拍”到了。当时,我看到黄老先生个儿不高,穿着蓝布上衣,透出老艺术家的气质,谈笑自如,人非常风趣。
可是,当我把相机对准他的时候,他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可是,我还想拍摄到他微笑的表情,拍了好久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黄老说,强迫他笑,是最痛苦的事情了。我们只能另想办法让他笑出来。
在谈话中我了解到他平时最爱吃大闸蟹,于是我们几个就跟他打趣,黄老,您要是笑了,我们就请您吃大闸蟹,黄老闻听此言,再加上我们“连哄带骗”,终于露出了开心的微笑。我顺势抓拍,总算是没白辛苦一场,没想到这些老艺术家竟然也像老小孩一样。
拍出自己的风格
至今为止我已经拍摄了近62位画家,尽管拍摄占用了我大量的业余时间,拍摄中遇到一些挫折,吃闭门羹的事情也不少见。但是一年来,每次的拍摄中都使我在摄影经验上有所收益。 我为拍摄总结了几条:
- 1、挑选有表现力的体态语言,抓住典型的动作突出性格特点。
- 2、利用环境或背景中的一些物品表现被 摄者的情趣。
- 3、对被摄者没有帮助的前景和背景要毫不迟疑的舍弃,不要影响主题。
- 4、拍摄前设计好草图,有利于现场工作有条不紊。
- 5、完全利用自然光,在室内使用400度高感光度胶片,控制好光比,使人物更加随意自然。
然而,更使我受益匪浅的是,通过和这些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接触,尽管时间很短,但是他们为我开阔了视野,有时只是只字片语却让我茅塞顿开,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都给我很多鼓励,希望我坚持拍下去。我也非常感谢我的朋友,给了我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