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原画册 编辑/梁土土
[alert type=white ] 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土耳其。到达伊斯坦布尔的那个夜晚,有种特殊的氛围扑面而来。不知是人群中多了许多包着头巾的伊斯兰妇女,还是空气中始终带着的咸腥海洋味道,抑或曲折的街道渐次映入眼帘。这是属于土耳其的感觉,从人到物。 [/alert]

有人的地方自然有故事

伊斯坦布尔的独立大街成为此行第一站。这条绵延数里的大街两旁密密麻麻站立着19世纪末以来修建的建筑物,各种店铺让人目不暇接。或是展示旧物的博物馆,或是独立艺术家的精致美术馆,或是老式的电影院,又或是让人垂涎欲滴的餐厅和甜品屋……

但在我看来,这并非大街的全部,真正的主角在于人—店铺的多样给这条主街带来了各式各样的客人,这也给作为旁观者的我带来了发现更多趣事的可能。主街中央那条用了上百年的窄轨火车道,现已几乎用做观光用,红色小火车缓缓驶过人群,让人感到时空的穿梭。由于来往人口众多,这里也催生了繁荣的街头艺术,从土国民间音乐到古典大提琴三重奏,形式丰富,水平也属上乘—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空间,街道勾勒出人活动的场所,人在这里行走、观望、静坐,悠闲而又忙碌。

主街上每隔一段距离便会在左右两侧不定性地出现小巷,小巷中又会伸出更小的小巷,像根系般蔓延在伊城各处,人总会恰当或不恰当地出现在其中,似乎在用自己的身体丈量着街道的空间,让石砌的房屋不再冰冷,让安静的小巷不再寂寥。清晨与傍晚,小巷在主街上投下斜影,阳光拉长了行人的影子,跳动在街道中央。

在独立大街摄影,总会首先受到氛围的感染,而后锁定街角一隅,等待人的到来。这时手机屏幕似乎是一幅布景,在合适的人出现的恰当之时点下快门,由人的出现完成整个构图。

独立大街完美地将人与空间联系起来,街道给人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人的到来亦给街道增添了活力,这是何其真实而完美的互动。

巴拉特的彩色街道从海边一直通往山顶,阳光让建筑充满生机
巴拉特的彩色街道从海边一直通往山顶,阳光让建筑充满生机
马尔丁古城中的顽童
马尔丁古城中的顽童

生活远比小说更精彩

想要找到真正的伊斯坦布尔的生活,或许要离开扎堆的人群,去到一个叫巴拉特的地方。

走在路上,男孩们的足球飞了过来,我一脚踢歪差点撞碎粉色小屋的窗户,引来身后窗口看热闹的祖孙的一阵笑声。前面墙角下几个留着胡子的大叔端着土耳其人喜欢的加糖红茶,打量着背着大包的我,像是在猜我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穿着长袍戴着面纱的伊斯兰妇女似乎什么都没看见似的从一旁经过,留下黑色的背影。远处几个像放风的孩子,无论男女爬在树上墙上,任衣裤肮脏。

在这条街的每一处的每一个人,都能迅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男孩们用民居的山墙做球门踢球,房屋和矮墙的多变勾勒出复杂的空间,增加足球冲撞的不定性的乐趣;街角墙角限定了一个半开放的空间,大叔们选择在这里坐下来喝茶,是因为这里既是不受行人影响的安静一隅,又是能观看街道上发生的事情的地方;窗前的祖孙居高临下,观察着一切,又参与着一切;伊斯兰妇女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走过,她们的背影告诉我这里居住着不计其数的信徒;树上墙上疯狂玩耍的孩子们,怕是暴露了土耳其人本性中的热情、大胆和不羁;而作为路人的我,行走在曲折的步行空间,两旁矗立着各色房屋,获得前所未有的猎奇感和参与感……

手机屏幕方寸间记录的既非人,也非物,而是土耳其人的真实生活。人们在这方属于自己的区域各司其职,展现日常生活的种种,无意中造就了摄影的生活场景,也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最真实的生活图景描绘。

通过苏丹艾哈迈德区的地面列车
通过苏丹艾哈迈德区的地面列车
马尔丁古城中的男孩们,听说我来自中国后便开始比划起中国功夫里的一招一式
马尔丁古城中的男孩们,听说我来自中国后便开始比划起中国功夫里的一招一式

你对我好奇 我对你亦然

离开伊斯坦布尔,我直抵土耳其东部的边境古城马尔丁。两年前我曾经到过马尔丁,当时在城里结识了一位小女孩,她热情地请我们到她家做客,用优秀的水果和食物招待,我也送了一家人一只小小的中国结。这次,当我拿着两年前的照片,循着曲折古老的街道来到这家人门口时,奶奶一下就认出了我,依然是美食款待。一家人兴奋地将两年前我送给他们的合影照片小心放到相册,并指着那只郑重挂在植物枝头两年的中国结,兴奋的情绪蔓延在整个房间。

马尔丁老城的街道弯弯曲曲,不知通向何方,在街角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的笑声,老人与妇女的闲聊声。当他们发现长着东方面孔的我时,一下子变得异常兴奋,脸上的笑容快要溢出来。不像伊斯坦布尔人那般见多识广,马尔丁人更多地透出淳朴的气质。无论在街角和老人谈论起他们津津乐道的“功夫”,还是在大巴扎的理发店里简单地剪个头发,甚至仅仅从巷子里走过,他们似乎都会为陌生的东方面孔兴奋很久。这种单纯的好奇,淋漓尽致地展示着人性真实的一面。这种真实,化成镜头中人物最鲜活的形象——穿着低裆裤戴着黑色帽子的库尔德老人,毫不羞涩的顽皮土耳其孩童,拿着锄头在山头耕作的阿拉伯妇人,自然地“闯入”般地出现在我的镜头里。一个背影,一个表情,一幅肖像,以近乎最原始的方式成为摄影的素材。

对于我来说,伊斯坦布尔最大的魅力在于城市,人物和他们的平凡生活激活了整个城市的空间;而马尔丁最大的魅力在于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的人,他们自然地成为用镜头塑造古城的主角。

雨后的马尔丁古城老街
雨后的马尔丁古城老街

转瞬即逝却独一无二

离开土耳其前的最后几天,我把自己丢在伊斯坦布尔的大街小巷。金角湾依旧回荡着汽笛的轰鸣声、海鸥的鸣叫声和时而响起的高亢祷告声,这是伊斯坦布尔最为典型的“背景音乐”。耶尼清真寺前鸽群聚集,一位老人坐在那里做起了向游人售卖鸽饲料的生意。或许他不会意识到,自己习以为常的红色售卖亭和身后斑驳的石墙早已为他铺设好了非常完美的“场景空间”,当鸽群飞起,他却淡然地在亭中抽着烟,一动一静,在一瞬间勾勒出了简单的城市故事,一切都如往常般自然和真实。这张照片后来获得了2015年全球iPhone摄影大赛人物类第一名,或许真正打动人的,正是手机镜头前属于伊斯坦布尔的真实空间,属于此时此刻发生在清真寺前的小事件,属于老人自己的“人”的状态吧。

行走在土耳其的土地上,越发觉得拍摄人物并非拍摄“人”本身,我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了考虑人和场所的关系:人处在什么样的空间内?人又做了什么?人造就了什么样的文脉?其实我自己并没有把这次旅行主题定义为“人物摄影”,但手机中的成果,却大都和人物有关。无论是独立大街上橱窗里模糊的行色匆匆的人群倒影,巴拉特区小巷中被温柔夕阳拉长的人影,还是马尔丁古城中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背景的农妇的肖像,都展现着一个道理:人离不开他们的城市,离不开他们的日常活动,更离不开他们自己和祖先所积淀下来的深深文脉。

城中的露台都能远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城中的露台都能远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巴拉特老街上,被关在家中的男孩儿一脸忧郁
巴拉特老街上,被关在家中的男孩儿一脸忧郁
苏莱曼清真寺旁的光影
苏莱曼清真寺旁的光影

你也可以这样拍

1.等待: 若是已决定用手机拍摄一组优秀的城市人文摄影作品,那么去发现一个合适的空间,在此等待事件的发生,因为场景和事件缺一不可。漫无目的而又缺乏耐心的拍摄,会让场景中缺少焦点,或是事件发生在没意思的场景中。

2.选择角度: 不要拘泥于平常的构图方式,试试特写和大场景,不要吝啬将手机置于离被摄对象近在咫尺的地方,也不要怕蹲下或爬上高处去寻找特别的角度。手机很灵活,用它达到人眼无法达到的地方。

3.适当后期: 通过各种方便的后期APP可以调整照片的色调、光影对比,以达到心中最理想的效果。建议懂一点儿色彩学知识,至少亮度、对比度、色相、饱和度、色彩平衡的基本概念要了解,处理照片之前脑海中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通过调节这些参数慢慢接近理想效果。全部的处理都寄希望于现成的滤镜会显得很被动。

摄影师

原画册,原名韩松,2015年IPPA(全球IPhone摄影大赛)人物类冠军,是一名来自成都的自由摄影师。他喜爱建筑、人文等摄影题材。微博@原画册 instagram@o-album

1 (156)

via Fot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