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陈序 编辑/梁土土 美编/Xubin
[alert type=white ] 行走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即便是像我这样并不信仰任何一个宗教的人,也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3年时间,我用双脚来来回回丈量了这片面积总和不足3万平方公里的几乎每一寸之地,我所经过的每一个城镇的名字,都曾经在《圣经》中出现过,在数千年前演绎过属于它们各自的神话故事。有幸,我用相机拍下来其中一些宗教活动的场景场面人物,它们也成为这片地域上深厚、迷人、沧桑、沉重的宗教文化的,值得回味的视觉记忆。 [/alert]

朝圣之路 并不漫长却很遥远

如今,这片土地依然是世界上最为迷人的宗教圣地之一。圣城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共同的圣地;海法则是世界上巴哈伊教的圣地。此外,还存在着诸如德鲁兹教、犹太教分支撒玛利亚人等神秘的极小众宗教。

众多宗教云集,也必然招致冲突。从2002年开始,以色列便为持续百年的巴以冲突兴建总长700多公里的巴以隔离墙,墙上设有高压电网和电子监控系统。它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分成两个世界,唯一通道就是以色列设置的检查站。

每年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斋月期间,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人都希望能穿越隔离墙,到耶路撒冷朝圣,从设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的卡兰迪亚检查站到耶路撒冷的老城阿克萨清真寺,虽然地图上只有十几公里的直线距离,然而对许多巴勒斯坦穆斯林来说,这段朝圣路漫长而又遥远。

当我在斋月最后一个聚礼日来到卡兰迪亚检查站时,天刚蒙蒙亮,检查站已经聚集了上千名巴勒斯坦穆斯林,他们等待着从这里去心中的圣地朝拜。对于许多居住在约旦河西岸北部城市的巴勒斯坦穆斯林来说,卡兰迪亚是他们进入耶路撒冷的唯一通道。

但过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色列方面规定,只有年龄在50岁以上的男性穆斯林和45岁以上的女性穆斯林才允许前往耶路撒冷朝觐。以色列方面早在卡兰迪亚布下重兵。士兵们身着防弹衣,举着冲锋枪,面无表情地注视着拥挤的人群。边境警察严格检查每一个试图通过检查站的巴勒斯坦人的证件。巴勒斯坦人被关在厚重的铁围栏内,挨个接受检查,从最初的检查到放行往往要经过3~5个小时。巴勒斯坦人除了要在烈日酷暑的天气里忍饥挨饿外,还要承受着接受严密检查的煎熬。

撒玛利亚长老高举圣书“托拉”念诵  F2.8,1/200秒,ISO400
撒玛利亚长老高举圣书“托拉”念诵
F2.8,1/200秒,ISO400

开斋节 加沙地带的饮泣之声

斋月结束后的开斋节,是穆斯林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开斋节既是对圆满完成斋月斋功的庆祝,又是穆斯林家庭合家团圆的喜庆日子。但开斋节那天我在被以色列封锁的加沙地带,见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巴勒斯坦人在重要节日的清晨有祭拜先人的习惯。当天清晨6点左右,我来到加沙郊外的墓地,那里已经聚集了许多来怀念逝去家人的民众。由于巴以之间常年的战乱,墓地的面积大到令人吃惊,密密麻麻的墓冢让人不寒而栗。巴勒斯坦人面带忧伤地用水清洗先人的墓碑,然后全家一起站在墓碑前以伊斯兰教传统方式做祷告,念诵《古兰经》。这时,我看到远处一位独自来祭奠的老妇人捧着《古兰经》不断念诵,念到一半便已经泣不成声了。

随后,数千名巴勒斯坦加沙地带的居民聚集到当地最大的体育场,在哈马斯高级领导人哈尼亚的领拜下,整齐划一地做起露天礼拜。斋月的每个晚上,哈尼亚都会出现在加沙街头巷尾的某个清真寺做领拜人,他在领拜时经常声泪俱下,祈祷真主襄助加沙人民,尽早摆脱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封锁。

每个加沙人在参加开斋节礼拜时都默默许下了对来年的期望。我身边的年轻人纳赛尔对我说:“我的愿望就是能保护好萨马尔(纳赛尔的妻子),让她永远幸福平安。”这样简单平淡的一句话,只有生活在这个饱受穷困、封锁和战乱侵扰的地区的人民,才能体会到其背后的不易和艰辛。

巴勒斯坦妇女沿着隔离墙步行前往耶路撒冷朝圣  F4.5,1/1250秒,ISO100
巴勒斯坦妇女沿着隔离墙步行前往耶路撒冷朝圣
F4.5,1/1250秒,ISO100
撒玛利亚人带着孩子一起参加宗教仪式  F2.8,1/250秒,ISO250
撒玛利亚人带着孩子一起参加宗教仪式
F2.8,1/250秒,ISO250

撒玛利亚人 北方王国的子孙

很少有人知道,在《圣经》中曾经被提到过的撒玛利亚人是真实存在的。今天,全世界的撒玛利亚人共有约750人,其中一半居住在位于约旦河西岸的盖里济姆山山麓的一个小山村里,而另一半则居住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以南的城市霍隆。由于几乎不与外界通婚,加上性别比例失衡,撒玛利亚人面临消失的危险。

历史上以色列王国分裂为一北一南两个国家,而撒玛利亚人则自称是北方王国的子孙。所以撒玛利亚人和今天的以色列犹太人在宗教信仰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在以色列犹太人庆祝“住棚节”的同时,撒玛利亚人也在庆祝同样的节日,但庆祝的形式却不完全相同。

住棚节当天凌晨,撒玛利亚人带着全家老小在日出前就来到了圣山—盖里济姆山山顶,他们口中念着古希伯来语的《摩西五经》,或坐或站等待太阳升起。随着太阳慢慢升起,撒玛利亚人的仪式也达到了最高潮,一位长老捧着一捆巨大的钢制《摩西五经》,时而停下脚步举起经书,时而带领众人步行环绕圣地。神秘的仪式每年都会吸引世界各地的媒体和好奇的游人前来参观。

宰牲节”清晨,巴勒斯坦人在扫墓时清洗已故亲人的墓碑  F4,1/664秒,ISO200
宰牲节”清晨,巴勒斯坦人在扫墓时清洗已故亲人的墓碑
F4,1/664秒,ISO200
撒玛利亚人准备将剥去皮毛和内脏的整只羊放入土窑内烧烤  F5.6,1/1250秒,ISO100
撒玛利亚人准备将剥去皮毛和内脏的整只羊放入土窑内烧烤
F5.6,1/1250秒,ISO100
撒玛利亚小男孩独自玩耍  F2.8,1/664秒,ISO250
撒玛利亚小男孩独自玩耍
F2.8,1/664秒,ISO250

逾越节 穿越到千年前的传统

每年的逾越节是撒玛利亚人历法的1月14日,这一天,人们宰杀羔羊,以纪念《圣经》中关于古犹太人逃离埃及时把羊血抹在门框上从而避免杀身之祸的记载。节日庆祝仪式的举办地点是位于撒玛利亚人村中心的一个封闭的小广场,广场内全是一身白衣和红色平顶圆帽的撒玛利亚男子和儿童,他们手持匕首,磨刀霍霍。按照传统,这一天,撒玛利亚的男子,无论长幼,都必须亲自参与宰杀一只羊献祭。妇女们则穿得漂漂亮亮,围坐在广场的凉亭下观看。

中午12时,随着族长的口令,所有人开始行动起来,整个屠宰过程中,还有一些人专门诵念经文。宰羊仪式的开始意味着节日来临,人们开始互相握手,行贴面礼,道节日祝福。

当所有羊宰杀完毕后,他们会将整只羊串在木棍上冲洗,齐刷刷60多头。挖出的内脏则在现场支起的火上烧掉,不时有孩子往上面撒盐,但这些内脏不会被食用。下午4时左右,人们将串好的整羊支起来,将广场上的6个水井状的地炉团团围住。族长一声令下,他们迅速将羊竖着插入燃着熊熊大火的炉中,用铁架固定住,然后把炉口用布和泥巴密密封住,羊肉大概要烹制3个小时,等他们做完礼拜后开始享用。按照传统,他们必须迅速吃完,剩下的羊肉要用火烧掉,不能留到第二天。

穿着传统服饰的撒玛利亚孩子们  F2.8,1/2500秒,ISO250
穿着传统服饰的撒玛利亚孩子们
F2.8,1/2500秒,ISO250
一名打扮成阿拉法特的老人  F2.8,1/2500秒,ISO160
一名打扮成阿拉法特的老人
F2.8,1/2500秒,ISO160
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士兵的监控下前往耶路撒冷朝圣  F5,1/2000秒,ISO100
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士兵的监控下前往耶路撒冷朝圣
F5,1/2000秒,ISO100

拍摄攻略

足够尊重:在中东地区拍摄宗教仪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表现出足够的尊重,一定要听从对方的安排。以拍摄撒玛利亚人的日出仪式为例,仪式举办的场地在圣山山顶的一块平地,在外人眼里只是一块山顶的乱石堆,但实际上,你脚下每一寸土地都有特殊的宗教含义,有可能你不小心就站到了对方的主祭坛上。

拍摄技巧:撒玛利亚人的日出仪式从半夜持续到太阳升起的清晨,整个拍摄过程中光线一直在不断变化,因此要随时注意调整,以免因感光度过高或快门过低造成过曝或图像模糊及欠曝。此外,不同的白平衡也会为图片制造出完全不同的氛围感。同时可以尝试拍摄逆光的剪影照片,突出对方的传统服饰,也会为照片增加一份神秘感。

预判瞬间:拍摄巴勒斯坦人前往耶路撒冷朝圣是一个从细微处展现巴以冲突的绝佳机会。你不需要前往危险的战地,却可以通过近距离观察巴以双方的这种不同寻常的交流,来展现巴以冲突对彼此生活造成的影响。

摄影师

陈序,1987年生,现任新华社巴格达分社首席记者,最近5年走遍巴勒斯坦、伊拉克、以色列、埃及等中东国家进行摄影报道。是中国唯一一名在伊拉克前线报道抗击ISIS战争的摄影师。因加沙战争期间的摄影报道被提名参加“荷赛大师班”,第二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获奖者。图片为陈序及其爱妻。

摄影师 陈序
摄影师 陈序

via Fot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