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蹦三尺高
2008年8月12日,古巴选手约丹尼斯·博雷罗在举起预定重量后,高兴不已,“一蹦三尺高”。
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2008北京奥运会,分给我的主拍项目是乒乓球,在乒乓球项目没开始之前,我到举重赛场支援另一名记者杨磊,跟他一起合作拍举重。相对于别的项目来说,举重是不太能出画面的,因为相对固定的位置和相对固定动作,我在记者席上正对着运动拍,拍一组发一组,照片传到后方被编辑笑称为“标准照”,因为除了长的不一样,运动员的动作几乎都是一样的。8月12日这天,我照常一个个地拍,即使枯燥,但作为通讯社,按规定也必须要拍到每个运动员的比赛瞬间,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古巴运动员在最后一次试举的时候终于举起预定重量,他非常兴奋,突然蹦起来拍手庆祝,我条件反射地按下了快门,从他起跳到落下,时间很短,我其实也就拍了三张,其中跳得最高的也就这一张,感觉如同悬浮在空中一般。后来这名运动员并未获得名次,但是这个瞬间却永远地凝固了下来,而且是在举重项目中非常少见的瞬间。这张照片也作为自己奥运期间拍摄的最精彩的瞬间之一,入选了新华社的奥运图片全国巡回展览和画册。
回头想想这个拍摄经历,觉得非常幸运,那一刻我的手就按在快门上,时刻准备着拍摄好画面,否则这个瞬间过去了,再后悔也来不及。虽然记者在拍摄一些预赛或者程序性的比赛的时候比较枯燥,一组组的选手上来下去,也没什么知选手,人就比较容易懈怠;但是我想作为一名摄影记者,还是要有“时刻准备着”的素质,无论是器材还是个人自己,这样才能抓住突然出现的精彩瞬间,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小中见大
2008年8月11日,额头受伤的海地选手安热·梅西耶·让· 巴蒂斯特鲜血滴溅在垫子上。当日,在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女子柔道57公斤级淘汰赛首轮比赛中,海地选手安热·梅西耶·让· 巴蒂斯特不敌古巴选手尤里斯莱迪丝·卢佩泰。
新华社记者吴晓凌摄
谁也否认不了,摄影一直在和“命”打交道,这里的“命”就是偶然。在艺术与真理的“必然”宫殿,有一扇叫做摄影的大门。守门人的名字就叫做“偶然”,如果想一睹“必然”大神的面容,就必先通过“偶然”这个守门人。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偶然,一张真正的好照片,更是建立在偶然之上的奇迹。
如果让一只老鼠在打字机上来回跳跃爬行,打出的是一些没有意义的字符。科学家却说,在理论上,总有一天,总会有一只老鼠会敲出一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来。
每名摄影师都希望成为这样一只幸运的老鼠。在国外和摄影师朋友道别时,无论天南海北,大家无一例外地都说着同一句:“Good Luck,祝你好运。”而不会互祝“更加精进”,“努力!奋斗!”,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掌控的事。对于摄影师,在做出一切可能的努力之后,运气确实非常重要。文章本天成,还靠妙手“偶”得之。
但我想说的其实是“必然”。
在艺术与真理的“必然”宫殿,有一扇叫做摄影的大门。想一睹“必然”大神面容的,总会明白,“偶然”的另一个名字就是“必然”。
以自己获得荷赛一等奖的《血染赛场》为例,这张照片能够获奖和打动观者,不仅在于皇冠状血滴的偶然性,更是因为照片通过偶然瞬间所体现反映出的必然意义。有评论说:“跪下的腿和支撑的手代表着力量,暗示着坚持坚强,缠绕白色绷带的手与血滴相映,隐含着失败,艰辛和挣扎等丰富的含义。皇冠状的血滴传达了“只要努力拼搏,失败者也是无冕的王者”这一奥运精神。照片把细节运用到了极致,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照片小中见大,小中见情,具有不可名状的悲壮美。”这些背后的必然性的意义,在这张偶然的照片中确实存在,却是自己在拍摄时根本无暇深思的。
如果一定要进一步分析,对偶然血滴的抓取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相机技术所能实现的惊人的瞬间捕捉力。剩下的便和自己的性格、思想准备和对摄影的认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