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作业

2009年10月23日,湖南选手刘花花在女子跳远比赛中。当日,在第十一届全运会女子跳远比赛中,刘花花以6米38的成绩获得第五名。
 
新华社记者李尕摄

高空作业不只是建筑工人的专利,对于体育摄影师来说,也可以来挑战这样充满刺激的工作,这就是“马道拍摄”。“马道”原本是建筑学上的名词,它是在建造高层建筑时用来给高空施工的工人和设备通行的通道。在体育场馆的顶部,一般会有马道保留在上面给工人安装灯光等设备时通行。随着现代体育摄影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拍摄角度不断出现,“马道”自然也成了一些摄影师的拍摄位置,因为从顶部拍摄往往能拍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画面。不过要做“马道”摄影师,首先得向场馆提出申请,在有安全保护的措施下才能进行,当然对于摄影师自己来说,他起码不能有恐高症。

我的第一次马道拍摄经历属于“非法操作”,那是2005年在湖南益阳举行的一次羽毛球比赛,我和另外一名同事觉得比赛受关注度不高,很难出好照片,于是计划到传说中的“马道”上试试。我们在没有通知场馆管理人员的情况下偷偷溜上了“马道”,来到体育场顶部的我往下一看,几乎是头晕目眩,小心翼翼地探着脚来到栏杆边拍了两张,立刻被满身冷汗湿透。不一会马道一头突然传来几声厉喝,原来是我们的行踪被保安发现,几名保安把我们“请”出了马道,还差点要收缴我们的相机。这次经历让我对高空作业心有余悸,并且自认为有“恐高症”。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被分配拍摄田径项目。在鸟巢体育场,摄影服务人员专门为摄影师开辟了马道摄影位置,摄影师可以在工作人员陪同下佩戴安全带和安全帽,在马道上几处固定的位置拍摄。我虽然有过一次失败的马道拍摄经历,但这次北京奥运会还是申请了两次马道拍摄。在安全带的保护下,我似乎克服了以前的恐惧心理,并且拍摄到了跳、跳远、110米栏等一些项目不错的照片,奥运会让我对于马道拍摄信心大增。

一年之后,再上马道的机会来临:2009年10月23日,第十一届全运会女子跳远比赛在济南市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当天,我的摄影位置被安排在看台。上看台后,我起初打算找一个比较高的角度从侧方拍摄运动员从助跑到入坑的镜头。在寻
找拍摄点的过程中,我发现最高一层看台有一扇小铁门敞开着,而门外有一个楼梯通向田径场的高处⋯⋯这便是通往马道之门。上还是不上?我心里开始了一番挣扎:一方面历届运动会都有规定,在没有安全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摄影师不允许上马
道进行拍摄;另一方面没有安全带对于我这种疑似恐高症患者来说,心里也确实是有些害怕。

犹豫了几分钟,观察了一下头顶马道的路线,还是禁不住高空作业的诱惑,迈开步子走进了马道之门——竟然没有保安发现阻拦。我挂一个装着400mm镜头的尼康D3相机爬上了马道的第一部分楼梯后,找到了一小片平台。这时我把身上的手机、钱包和钥匙等一切可能从身上掉出来的东西全部拿出来放在平台上,然后斜挎着相机沿着马道朝跳远沙坑的顶部走去。到达顶部位置后,我将机身和镜头的带子全部挂在脖子上,身体微蹲降低重心紧贴在马道的栏杆上,然后左手扣住镜头远端,右手把住机身,探出上半身将镜头对准了准备起跳的运动员。由于手端400mm镜头容易拍摄不稳,我打开了镜头的防抖功能,并将快门速度提到了1/1000秒,将焦点锁住运动的身体跟随拍摄。

拍摄了一轮比赛后,机身的液晶屏已被脸上的汗水打湿。我从栏杆外抽回机器和上半身,发现体能下降严重,我断然决定趁着还没有被保安发现赶快撤离。沿原路返回看台后,我才开始检查拍过的照片。由于运动员动作习惯不一样,拍出来的照片效果也不一样,一轮下来效果优秀的一张便是湖南选手刘花花的这张入坑照片,她的脚刚好把沙子扬起划出一道弧线,这也正是我想要的画面。

以上图文摘自人民邮电出版社《超越梦想》一书。

《超越梦想—新华社体育摄影10年》是一本艺术水准很高的画册,极具欣赏性,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超越梦想—新华社体育摄影10年》从新华社摄影部体育新闻编辑室在2000年8月到2010年8月的10年中拍摄的近百万张体育新闻照片中精选了99幅优秀作品,并让拍摄者配上精彩的文字讲述拍摄这一个个经典瞬间的前前后后的故事。读者可以通过欣赏作品、阅读经典瞬间背后的故事,学习体育摄影技巧并真切体会紧张激烈的竞赛氛围和精彩优美的运动瞬间,感受这些优秀的体育摄影记者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与高超的摄影技术,体会体育运动的无限魅力。

《超越梦想—新华社体育摄影10年》不仅适合摄影爱好者阅读、欣赏,也适合关注体育运动的读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