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走近姚明
2004年8月29日,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一名加拿大队运动员举起女友要与中国运动员姚明一比高低。
新华社记者刘宇摄
自从新华社记者1984年首次采访奥运会以后,就再也没有获准进入过奥运会的内场拍摄开闭幕式,那是国际顶尖通讯社和东道国通讯社摄影记者才有的待遇。但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我有幸成为中国记者的第一人,这得益于中国体育成绩和新华社影响力的提升,也得益于中国将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东道主。
内场的优势在于捕捉细节。无疑,姚明和刘翔是中国运动员在那届奥运会上最闪亮的明星,也是我拍摄的首要目标。但是,闭幕式不像开幕式,运动员入场都是散乱自由的,而且入了场就各奔东西了。虽然姚明也许是奥运会上身材最高的运动员,但是要在闭幕式的人海中迅速锁定目标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一边给看台上的同事打电话,让他们从高处观察,一边满场飞奔。在场中我终于发现了姚明,让我惊喜的是他旁边还有一个人,没错,是叶莉——那时还是传说中的情侣,还从来没有记者拍到他俩在一起的照片。后来,曾有一家电视台采访姚明,问他为什么选择在雅典奥运会上公开他们的关系。姚明说,我想上万名运动员在一起,记者怎么会注意到我,谁知道他们用了什么高科技手段。其实,没有什么高科技,姚明要想不被注意是不可能的,很多外国运动员也上来和他合影。
一名女运动员和姚明的身高差距太大,索性坐在了男运动员的脖子上和中国巨人比起了身高。
不小心当了回娱记,但是当一场大战结束后,场上的剑拔弩张变成场下的轻松诙谐,这是运动员需要的,也是读者需要的。
用光影强化竞技
2004年9月19日,一名泰国女选手在雅典残奥会女子轮椅网球比赛上奋力救球。
新华社记者陈建力摄
这张照片是2004年9月19日在雅典残奥会女子轮椅网球预赛上拍摄的。当时没有任务去采访网球比赛,由于雅典残奥会是我首次采访残疾人运动会,所以,我在前往雅典时就有一个愿望:如果时间允许我将尽可能地多拍一些项目的照片,以弥补自己在残疾人运动会方面的缺憾。
进入场地后我发现用常规的拍摄网球的手法拍出的照片效果很一般,不能体现出残疾人打网球的特点,而且激烈程度不够,体现不出竞技体育的特性。当天,雅典天气很好,网球选手的倒影在球场上很显目,我想,从高处拍摄效果肯定不一样。于是我就从观众入口来到最高处,用400长焦镜头拍了几张,看到这张比较满意后就离开了网球赛场。这也是我在雅典残奥会上唯一一次拍摄网球。
回国后,我将这张照片和在雅典残奥会上拍摄的一些照片编成一个专题,起名为《拼搏的残疾人》,参加了首届华赛摄影大赛。没曾想获得了体育专题类铜奖,也获得了当年代表中国摄影大赛最高奖项的中国新闻奖摄影类银奖。
在雅典残奥会上,我们同去采访的几个人尝试了体育赛事用小专题方式报道的模式,效果不错。不仅拍摄者在相对无聊的赛事上目标明确,创作激情较高,而且报纸采用后效果也不错。这张照片也是在这样的思路下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