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起跑线上等到了刘翔

2004年8月27日,中国选手刘翔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栏决赛夺冠后身披国旗庆祝胜利。 
 
新华社记者廖宇杰摄

刘翔,作为目前中国田径项目上获得荣誉最多、最有价值和影响力的运动员,2004年一个夏天的晚上对他来说是具有历史意义、里程碑性质的时刻。有幸的是,当时工作仅仅两年的我在现场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了那一个荣耀的瞬间。

赛前的准备会,我被分到了在起点附近拍摄刘翔赛前准备活动、热身以及第一个栏架的拍摄。当时我对于跨栏项目和刘翔本人已经是比较熟悉。雅典奥运会前的大年三十,我没有回家探亲,而是留在北京,去了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的训练场拍摄刘翔备战奥运会的组照,认真提前研究着这个有可能改写中国田径史的运动员。时间一晃,在雅典的奥运会的田径场上,一切不可能都将在一瞬间发生。当地时间下午5点钟左右我就来到了指定的拍摄地沟里等待着刘翔的出场,漫长的等待后,终于比赛快要开始了。我从镜头里一直盯着刘翔,并开始拍摄。刘翔开始做起跑测试,开始在赛前试跨,他除去外套露出了红色的参赛服,在他向观众自豪地张开双臂致意的时候,也许就已经注定了当晚他会在这里,在几万人的注视下飞翔。耳边突然完全安静下来,所有的人都在屏息凝神等待着发令枪的响起。起跑,过栏,我完成了自己的拍摄任务。看着刘翔的背影冲过终点线的时候,内心是激动的,可是自己也在想,冲刺和庆祝的照片自己却没能拍到,很是遗憾。镜头一直跟踪着这位刚刚改写了中国田径历史的奥运冠军,突然发现看台上有一面五星红旗递到了他的手上。终于在他跑到了我的镜头里面充满着整个画面的时候,刘翔将国旗裹在了身上,并向在场的观众挥舞着拳头,享受着属于他、也属于全中国的荣耀时刻。我没有一丝的懈怠,将这一切都记录下来,并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些照片发回了新闻中心的编辑部。

心无旁骛,死盯陈忠和

2004年8月28日,在雅典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队苦战5局,以3比2战胜俄罗斯队,夺得冠军。图为中国队员和教练员庆祝胜利。
 
新华社记者戚恒摄

在雅典奥运会中,中国女排一路高奏凯歌,半决赛力克劲旅古巴晋级决赛,时隔20年再次冲击奥运金牌,这使得雅典奥运会的女排决赛备受关注。

按照报道预案,确保决赛中重要瞬间不被遗漏,我和我的同事们分兵把守,各司其职,在雅典和平友谊体育馆的各个拍摄位置上,几乎都有新华社摄影记者的身影。我被安排在主裁判右后方的拍摄位置上,正面就是教练席。这个位置角度太
低,几乎拍摄不到网上争夺双方的面部,而且背景比较杂乱,但却是拍摄教练最理想的位置。

当我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就看到体育摄影界的老前辈、新华社记者官天一老师拍摄的郎平握紧双拳跳起庆祝夺冠的瞬间。时至今日,每每听到中国女排获得好成绩时,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个瞬间。十年后,我成为一名新华社的摄影
记者,幸运地成为官天一老师的学生和同事,从他那里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采访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捕捉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的重要瞬间,这是体育新闻摄影成功的关键。十年来,这一条成为我的铁律,指导我的体育新闻摄影采访工作,令我受益匪浅。

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是新女排崛起的标志性人物,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在这场决战中,他无疑是一个关键人物,在胜与负的关键时刻,陈忠和一定是重要瞬间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聚焦点,而我的任务就是用镜头锁住这个聚焦点。

决战中中国女排在连丢两局的情况下,绝地反击,连扳两局,将对手俄罗斯女排拖入决胜局。陈忠和在比赛中始终站在场边指挥,随着比赛进程,他或兴奋、或高兴、或紧张、或沮丧、或无奈。决胜局的下半段,中国女排换边,中国队的教练
席正对着我的镜头。陈忠和跟着比赛攻防的节奏,中国队进攻时跨步向前,防守时退后一步,得分时,他也跟满场跑的队员一样快速在场边移动。14比12,中国队到了赛点,从这时起,我的焦点就再也没有离开陈忠和的脸。最后一击、全场欢腾、胜利的兴奋、失败的沮丧⋯⋯,这些瞬间我已经无暇顾及,也不需要我去顾及,我的同事一定会在不同角度将它们定格。我不时用镜头的锁焦钮将焦点锁死,因为在镜头和陈忠和之间不断跑动的队员时常会干扰焦点,此时任何的跑焦和焦点移位都是不允许发生的。

从镜头中看着陈忠和的眼神,知道进攻开始了,不足一秒,随着全场爆炸式的欢呼声,陈忠和几乎是原地起跳,握拳奋力一挥,而后冲入场地与队员拥抱庆祝胜利。这一过程无一遗漏地被我的快门记录下来,通过每次曝光间陈忠和脸部的高
光反射,我确信焦点肯定过关,这才松了一口气。

看到同事们的精彩图片已经随着互联网广泛地传播,张越红制胜的一击重扣、双方激烈的网上争夺、中国队员获胜后的喜极而泣、俄罗斯队员失败后的失落痛苦⋯⋯,一个个重要的瞬间都被新华社记者的相机记录了下来,这些被记录下来的瞬
间也说明了新华社现场图片发稿模式的日臻成熟。报道力量规模化和现场协作力量增强,每位摄影记者都有明确分工,就像集体项目中的运动员,遵守战术纪律,守土有责,完成自己任务,确保整体报道任务的完成。

新媒体的崛起和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趋势,都对通讯社图片稿件提出了更高要求,时效、新闻性和精彩已经是最基本的要求,内容全面和角度丰富已经迫使通讯社在重要新闻现场投入更多的摄影报道力量。通讯社就像一个超级大卖场,从飞机
汽车到针头线脑,样样货源都得组织,一次失望的采购,都有可能造成采购商的流失和终端用户信任度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