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点”来命名的相机 没有Spot的Spotmatic
在1960年的科隆相机展上,旭光学展示了一台带有镜后测光的单反相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说起在相机上安装测光表,从早期福伦达的Brillant V6就带有安装测光表的卡槽。K.W.的Pilot Super也在取景窗前上安装了测光表,柯达Retina IIIc更可根据测光表读出曝光值,做到一定程度的光圈优先。镜后测光技术(TTL)源自于德国Feinwerk Technik公司,在其生产的16mm相机的快门帘前安装了由Gossen生产的硒元件测光表。
而这台命名为Spotmatic的原型机正式使Feinwerk Technik的技术在单反相机上得到了应用,一个称为Spot-Eye元件由于体积小,得到了类似于点测的效果,由此得名的Spotmatic在1964年量产时却放弃了这个设计,而是在五棱镜两侧安装了CdS元件。使其成为了一台中央重点测光的单反相机,而其原先的设计则在徕卡M5和美能达CL上实现。
成本+技术的最优解 影响相机世界的42mm
蔡司和宾得选择M42×1就如同当时Praktiflex选择M40一样,是从成本考虑所得的最优解,促进了单反相机的普及。在战后,世界经济逐渐回复,技术水平提高,使得后来的相机生产商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装卸方便的螺口。在当下,在同一平台上相互竞争机身制造工艺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单反相机的镜头和机身总是相互配套,相互保护。当然也有异类:从螺口时期就领先的旭光学,与很多相机厂共享了K刀口。这样敢于竞争,或者说对自己产品的信心是今天非常难以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