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_left]
林路
林路
[/box_left]

林 路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从事摄影教学和摄影理论研究20余年。

如果对时尚摄影细分,可以有两大类

型:时装摄影和名人摄影。

如果对时尚摄影细分,可以有两大类型:时装摄影和名人摄影。比较单纯的时装摄影,早于时尚类的名人摄影。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就出现过一些照片贴成的小册子,上面是服装的设计、材料和样式,用来给皇家和上层社会的成员观看。一些裁缝和服装商人,也将服装样式照片做成小的名片样式,让顾客进行挑选。在一些新型的时尚刊物上,摄影家也逐渐用时装照片取代了版画插图,如创刊于1867年的《哈泼斯市场》。这本著名的时尚杂志上,摄影工作室的加盟无疑对时装摄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到了19世纪80年代后,制版工艺的改进,使直接印刷摄影作品成为现实,从而诞生了一大批关于设计、装饰和时装的杂志,如《实用时装》、《妇幼时装》、《装潢与艺术》以及始于1892年如今依旧如日中天的《时尚》杂志,这都刺激了时装摄影的迅速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时装摄影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中以法国的阿道夫·德·迈耶(Adolf De Meyer)和美国的斯泰肯以及乔治·霍伊宁成-许恩(George Hoyninren-Huene)较为著名。

进入20世纪30年代,时装摄影师倾向于更富自然感和现代意识的表现。出生于匈牙利后来加入美国籍的新闻摄影师马丁·芒卡西(Martin Munkacsi)也是当时时装摄影界惊世骇俗的革新者。

与此同时,时装摄影家霍斯特 P·霍斯特(Horst P. Horst)开始从另一角度探索人的内心世界。他从超现实主义艺术中借鉴了一些技巧,用不同比例的奇特排列以及模特儿人体和服饰形状的微妙变形,赋予作品一种暧昧的暗示,甚至带有色情的诱惑。

时装摄影是和时装的发展紧密相关的。上世纪30年代以后的时装日趋豪华——巴黎固然是世界时装中心,但好莱坞电影界对时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上世纪40年代以前,女性一直是时装摄影的中心,但多被视为美的化身和宣泄欲望的对象。而随着对人性的重视,摄影师在作品中赋予女性独立和自主的精神。于是,时装摄影与时尚的名人摄影,也走向了水乳交融的阶段。一个以名人和时尚为特征的时装摄影师强手林立的时代,终于到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优秀的时装摄影师不断脱颖而出。其中尤以欧文·佩恩(Irving Penn)最为出色,除他之外欧文·布鲁门菲尔德(Erwin Blumenfeld)、威廉·克莱恩(William Klein)、法国摄影家弗兰克·霍瓦特(Frank Horvat)等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时装摄影的新趋势是:邪恶和性感。起源是20世纪60年代后的“性解放”思潮使西方社会以一种更为宽容的态度对待女性,但也导致性别角色混乱。所以,在这些摄影家的作品中,女性既表现了独立、尊严甚至咄咄逼人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恐惧、屈辱和对一个男性价值观占统治地位的世界的反感。这样,性与暴力的氛围弥漫于时装和名人摄影的领域,也就不足为奇了。

将这一倾向推向极端的人物,非赫尔穆特·纽顿(HelmutNewton)莫属。受其影响,后来的一些摄影家在这一风格的超越上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法国女摄影家艾伦·冯·恩沃斯(Ellen VonUnwerth)、法国女摄影家贝蒂娜·雷姆斯(Bettina Rheims)。

时尚摄影 脉络图
时尚摄影 脉络图

时尚趣味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曾经的时尚摄影作品,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失去

当初特有的魔力,也会在另一个时代的人眼中,成为怀旧的时尚标志。这更加要

求摄影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原创力,创造与众不同的视觉图像。

名人与时尚,始终是摄影家热衷表现的对象,这些照片不仅可以迎合公众的口味、引导公众的审美情趣,可以让名人名满天下,同时也为摄影家带来丰厚的报酬。

理查德·阿威顿(Richard Avedon)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名家,他在名人、时装、时尚等领域中游刃有余,在50余年的摄影生涯中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安妮·莱波维兹(Annie Leibovitz),这位在美国摄影界无人不知的女摄影家,以其独到的观察力、艺术鉴赏家的眼光、拍摄时诱导名人做出意外举止而著称,使她成为她那一代人中最为成功的女性商业摄影家。

美国著名摄影家赫伯·里兹(Herb Ritts)是在1979年开始他的职业摄影生涯的,上世纪80年代,他的时装和人像摄影作品为《名利场》的豪华典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的作品在10年前的最高标价已经超过2万美元。他曾拍摄过麦当娜等无数名人,从而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时尚摄影家之一。

还有曾于2005年在中国引起一片波澜的法国摄影家盖·伯丁(Guy Bourdin)等等都在时尚摄影、时尚与名人结合的摄影领域创造了令人惊艳的摄影作品。时尚趣味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曾经的时尚摄影作品,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失去当初特有的魔力,也会在另一个时代的人眼中,成为怀旧的时尚标志。

在20世纪90年代时尚摄影的新人里,不乏这样一些具有探索性的眼光。比如德国摄影家奥拉夫·马滕斯(Olaf Martens)、大卫·贝利(David Bailey)、帕特里克·德马切里尔(Patrick Demarchelier)等。还有一个原本是橱窗设计师,却成为著名时尚摄影师的彼特·林德伯格(Peter Lindbergh)。

时尚摄影发展到现在,涵盖的内容已经越来越广泛,除了专门为时装服务的摄影之外,利用时尚元素,却并非为时尚产业服务的作品也被纳入该领域。这种情况拓宽了时尚摄影的领域,让更多的摄影师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也更加要求摄影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原创力,创造与众不同的视觉图像。

关于中国的时尚摄影

回头看中国的时尚摄影,可以看到中国摄影师还没有真正放开手脚。这不是因为摄影师缺乏独有的创造能力,而是受到各种传统观念的制约,生怕因为创新而被误解。摄影师镜头的局限导致观众欣赏的局限,时尚摄影的审美空间也就难以得到真正的拓展。

中国时尚杂志上出现的许多作品,仅仅还是停留在美人加时装的简单模式上。从画面上看,人物固然很美丽,时装的花色、质感和款式似乎也非常精致,但却无法激发人们对时装的热情,也难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不能不说是忽略了对人主体作用的挖掘所造成的。

当然,中国时尚摄影的领域中,也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尝试突破单一传统审美趣味的摄影作品,但类似的实践还停留在一些非专业的摄影爱好者层面。一些中青年摄影师在进行着大胆的尝试和艰辛的实践,却苦于没有宽松的传播媒介给予肯定和支持。

如果我们都能对时尚摄影有一个更为明确的审美认知,以更宽容的心态营造一个时尚摄影的新天地,那么,中国时尚摄影的前景也将会是无限广阔的。尤其是对于中国摄影家来说,时尚摄影还是一块未被很好开垦的处女地,如何多方位地借鉴国外优秀的时尚摄影精华,大胆地从民族的传统心理习惯上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十分迫切的任务,也是需要方方面面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的。

这里还想再一次强调的是,时尚摄影的真正魅力不在华丽的外表上,而在人的个性上,特别是在摄影师和模特儿之间。模特儿以她们的美丽诱惑摄影师,也被摄影家和镜头所诱惑,这是一种双向的交易,其中的联系永远是多层次的。

巴黎的一家著名的模特儿代理公司的董事长在回答记者的采访时,曾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在模特儿和摄影师之间的联系中,模特儿是一个被展示者,摄影师则是一个窥视者。摄影师有能力让模特儿的个性突出,这就是风格,是一种不会过时的感受。”当摄影师和模特儿之间达到了一种最大的张力时,时尚摄影也就容易达到这样的“不会过时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