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照堂 内心有只不驯服的犀牛

这个在台湾成长起来的摄影家,在一个极度压抑、苦闷的年代走过了他创作的精华岁月。在郎静山为标杆的画意风光与歌功颂德的纪实拍摄最为流行的时代,他以超现实、荒谬、疏离、冷酷的叛逆影像迸出了一个独醒的、清越的高音。他沸腾不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的影像至今仍延续着炙热的生命力。

张照堂大事记

[box_left][/box_left]

1943年出生在台北板桥。初中二年级,借哥哥的相机拍照,开始接触摄影。1959到1961年高中时期持续拍过一些片子,只能把底片印样出小小的打样。1961年入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就读,开始吸收现代文学、哲学与艺术思潮。

1965年第一次举“郑桑溪/张照堂,现代摄影双人展”。1965年在澎湖外岛服役,时常背着相机一个人孤单地行摄。退役后考入台湾中国电视公司担任摄影与编导,拍摄纪录片的同时继续不放弃自己的摄影创作。

1970至1985年间,进入摄影创作的高峰期,这段期间的作品,保持了他一贯冷冽、诡谲的视觉风格,又有一种非常厚重、温暖、素朴之人文精神的流露。1986年之后至2005年为止,张照堂近
二十年的影像创作内容里,在宽容与自在之外,又继续着鬼魅、抽象与奇异趣味的张式风格。

1993年和1995年在巴黎举办个人摄影展览。1996年日本东京都写真美术馆邀展2008年韩国大邱摄影双年展邀展2011年美国圣安东尼市举办个展。

本期推荐张照堂的专家:郭力昕

[box_left]


英国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媒体与传播系博士,曾任《人间》杂志图片主编,《中时晚报》摄影评论专栏作者。[/box_left]

郭力昕解读张照堂

张照堂成长于一个非常压抑的时代,台湾当时的时代背景,政治空气是高压、肃杀的,摄影文化是空白或贫乏的。蒋政权的右翼反共思想,与穷兵黩武的军事化教育等,让台湾人民在这个漫长的年代里,从身体到精神都备受压抑。除了反共话语之外的一切政治言论或进步思想,俱属禁忌;所有涉及社会现实之反映或再现的艺术表达形式,皆无空间。而张照堂的摄影创作高峰,则恰恰落在这个时代。

当时跟着国民党政府逃到台湾的摄影先行者之一郎静山,表现的几乎全是仿中国古代山水画情境的画意摄影,成为官方意识型态下钦定的摄影文化之“民间代理人”。而张照堂的作品在当时的环境中独树一帜,他在拍摄现实,却又游离于现实之上,展示着强烈的超现实感、荒谬剧场、疏离观点、甚至是残酷美学。

而在张照堂近二十年的影像创作内容里,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他对生命有着更多的宽容与自在,另一方面又继续着暧昧、虚实不定与奇异趣味的张式风格。后者的这些趣味,让人很快地想起活跃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摄影家Garry Winogrand那些精彩锐利的街头风景与美国社会面貌;我们也可以在张照堂的影像里,看到他在台湾的写实场景里,呼应着Robert Frank和Lee Friedlander等影像大家的某些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