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Chris Luckhardt 文/潘然 编辑/梁土土 美编/Xubin
[alert type=white ] 穿行在底特律市区,如同踏进了错乱的时空隧道。一边是七十多层灯火通明的高楼大厦,一边是暗黑诡秘悄无人烟的大教堂;一边是人声鼎沸一掷千金的美高梅大赌场,一边是人去楼空衰败腐朽的李广场饭店;一边是带着浓浓南方口音快如说唱的黑人兄弟们在高谈阔论,一边是某个安静到极点的废弃地下室,连呼吸都带着回音。好像尘封已久的时空胶囊;好像主人离开只是上星期的事;好像按下按钮,某个舞厅还会被点亮,钢琴还会响起,穿着华服的绅士淑女还会出现,踮踮脚向你示意,拉着你滑进舞池。 [/alert]
遗忘之城底特律进入探险视野
太早了。太阳还没从湖里跳出来,也还没把那一丝恰到好处的柔光洒在上世纪最壮美、如今却已辉煌不再的底特律城市天际线上。
太早了。天空还是暗蓝铁青色,整片厚重而庞大的云盖住了大半个天空,星星和月亮统统不知踪影。
太早了。即便是8月份的清晨,即便手里握着热咖啡,也挡不住在四处漏风的楼顶被清冽的空气灌到通体发凉。将近30小时未睡的困倦,和整晚在废墟中跋涉的疲劳也在此时一同袭来。
大约30小时前,我们还是第一次踏上底特律这个城市。而此前关于它的全部概念,不是道听途说,就是来自黑帮电影。
18世纪末,由于汽车工业的兴起,底特律一跃成为世界汽车工业之都,整个城市的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移民。到19世纪初,底特律跃居成为全美第四大城市。1940年,全球第一条高速公路在底特律建成,直到今日,双向十车道的高速公路在美国也并不多见。然而同时,由于人口激增和种族问题,城市税收于上世纪60年代起不断下降,业主和零售商的迁出导致大量的城市建筑被废弃。
到了2013年底特律宣布破产前夕,市中心几乎不再有大型企业。流浪汉和罪犯占据了大多数废弃的房屋,住宅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治安极差。大部分的商店,加油站,甚至麦当劳,都在柜台前加装防弹玻璃隔开店员和顾客。
就是这么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危险之都,却是城市探险者的天堂。
这个城市,由于一度的辉煌,曾兴建了大量或精美巧妙,或巍峨雄伟的建筑;由于而今的衰败,这些建筑大多已被废弃,原封不动地被封闭了起来,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被遗弃当时的模样。
被这些废弃建筑所吸引的正是一批又一批的城市探险者。
不同于惯常游客关心自然风光或名胜古迹,城市探险者更喜爱置身于已然退役的人工产物,比如废弃的煤矿、医院、教堂、学校、游乐场,比如被扔在郊外的汽车、轮船、飞机,比如停用已久的城市排水系统、地铁站、防空洞。
每个城市探险者被这些废墟吸引的理由都有不同。也许是建筑迷,也许是探险家,也许为了艺术创作而来寻找灵感,也许是像Chris一样的摄影师,前来瞻仰并捕捉这些工业时代产物的最后一次呼吸。
好像谁按下了这些建筑的慢放键。明明是同样的雕花天顶,金属围栏,明明门窗桌椅都还在,明明一切看起来还是旧时模样,住在这里的人们如今却白发苍苍,垂垂老矣。
天上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每月1号入住609房间的女客人
抵达底特律的第一站是李广场宾馆。
高达15层的李广场宾馆由钢筋混凝土建造,正式营业时间是1929年。宾馆外墙上曾镶嵌数只大理石雕刻的罗马风格狮子头。当宾馆停用后,这些狮子头被尽数偷去,或毁坏或出售,大多不知所踪,只有6个追查到下落,目前已归还于底特律市政府。
钻进饭店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而暗的走廊。走廊吊顶上原本布满了花环装饰图案,现已被破坏,无法分辨出原貌。就如同走廊尽头的饭厅,天花板上大理石雕刻的玫瑰花装饰均被砸碎带走,只余一个幸免于难,孤零零地吊在天花板上,供后人瞻仰。
饭厅另一侧是个带有穹顶的巨大的舞厅。舞厅侧面有三扇落地窗,窗子下面摆着一架失去琴腿的三角钢琴。Chris一时兴起,跑去弹了首《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虽然琴键大多已受潮变形,但音准竟未跑偏得太离谱。有些暗哑的琴声在空荡荡的大厅里撞来撞去,曲子混着回音,有种无法言明的诡异感。
在顶层天台附近,Chris非常意外地发现了一本记录了十几位顾客1968到1970年入住情况的账本。一位名叫宝拉·卡森的单身女性,曾在半年内入住609房间5次,换算成今日货币价格,总金额超过5000美元。很难想象这么一个富有的单身女性,为什么会在1968年8至12月的每月1号准时入住。是家庭原因?还是工作原因?为什么在1969年的账目单里却无法找到她的名字?是婚后做了全职家庭主妇?还是不堪忍受差旅频繁辞了工作?
所有的答案都已湮没在时间之中。
废墟上点燃书本取暖的流浪汉
罗斯维尔特仓库,最初属于底特律市邮局的一部分,后被底特律公立学校买下用于存放图书和办公用品。1987年大火后,校董决定放弃仓库连同内部存放的所有设备及图书。虽然当时认为火灾和救火的大水已毁坏存放财物,但之后却发现其实仍有为数不少的课桌椅和书本幸免于难。
当然现在仓库只是一片庞大的废墟,和许许多多住在废墟上的流浪汉。由于疏于管理,仓库的毁坏情况非常严重:玻璃均被砸碎,没有一扇完好的窗户或门,金属大多被拆卸变卖,不难想象到了冬天这里会有多冷。
“你们冬天也住在这儿?不冷吗?”我们抓住一个看上去神智清醒的流浪汉聊了几句。“冷啊,不过这儿有这么多能烧着取暖的东西。”他指了指远处,那是一堆在1987年大火中幸存下来的课本。
罗斯维尔特仓库的声名远扬是由于2009年在电梯井内发现的一具尸体。据传这个成年男性的尸体被冻在冰中长达数周。整个人呈一种扭曲的姿势:背朝地,腿朝天。有说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也有说是吸毒过量的瘾君子。
顺着锈蚀的楼梯下去,你会看到一条长而幽暗的地下通道,被埋在一层黏腻的、深及小腿的、来自1987年的白灰之中。
遭遇彪形小偷
雷福德高中1921年建校,2007年被废弃,全盛时期曾容纳超过4000名学生。
学校的体育厅非常壮观,即使在废弃5年后,红色的钢铁吊顶和光滑的木地板也不曾褪色。如此重视体育资源,无怪乎雷福德高中的校队曾有辉煌战绩:男女子高尔夫球队、网球队、足球队均曾在密歇根州高中联赛上蝉联桂冠数年。到现在,体育馆门前还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高尔夫球队的名字和成绩。
学校废弃时间尚短,安保力量薄弱,且有太多可拆卸变卖的金属。所以相对于城市探险者,这里更像是小偷的天堂。在校内闲逛时,我们就迎面撞上一个扛着一堆扭曲的金属管子、手持电锯的彪形大汉。我们几乎瞬间石化,气氛紧张得仿佛能点燃空气。我正在思索是应该三十六计跑为上,还是耍一套大学体育课学来的中国功夫时,对方慢悠悠地开口了:“闭紧你们的嘴,咱们谁也没看到谁,懂吗?”
与这座城市的旧时繁荣一并沉睡
底特律城市探险地中最有名的可以算是密歇根中央车站了。
始建于1913年,废弃于1988年,密歇根中央车站的日吞吐量曾一度高达200车次。车站废弃的原因多种多样,一是底特律汽车工业的日渐兴盛,二是整座城市的逐渐衰落,三是能源危机和经济滑坡。无论是何原因,1988年1月5日上午11点半,最后一列火车载着这个城市的旧时繁荣驶向芝加哥。自此,密歇根中央车站正式废弃。其后虽然数次在电影中出现,但它的命运却无甚转机。每隔数年,车站重新翻修的消息总会见诸报端,却从来未曾实现。
非常讽刺的是,这座除了城市探险者和盗贼早已无人问津的大楼前仍然竖立着一面美国国旗。独立、公平、奋斗、自由、进取,是美国国旗代表的国家精神。而在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背后,却是一座由于各种错误和人为原因而被废弃长达数十年的大楼。
由于安保严格,中央车站并不像其他废弃建筑物般破坏严重。除了早年被偷走的部分金属,大部分门窗与装饰仍维持着原貌。没有断壁残垣,没有腐朽的木地板,更没有年久失修的线路和管道,唯一略带“危险”色彩的是大楼的电梯井:18层高,没有门挡,看起来只是另一个光线幽暗的房间,然而向前多踏半步,这个笔直而狭窄的深渊就毫无征兆地出现在面前,一眼望不到尽头。像个微型黑洞,要把所有旁观者都吸入囊中。
“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回以凝视。”尼采的这句话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太阳在废墟上升起
从中央车站出来,已然过了午夜。在“究竟是找个地方睡一觉”,还是“利用最后一点时间去看个日出”之间,几位摄影师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CPA的楼顶风大而冷,且带着底特律河的湿凉咸腥。天空被整片深蓝色的云盖住,看起来像极了阴天,月亮模模糊糊躲在云后,星星也看不到一个。抬手看表,谷歌提示的日出时间已过了几分钟。可就在一群人垂头丧气地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天边的云突然露出一丝缝隙,一缕暗红色镶嵌着金边的光迅速在城市天际线上勾画出一道剪影。
紧接着,那个我曾见过无数次的、红彤彤、暖洋洋的球体便一跃跳出地平线,像之前的成千上万次一样,把它的光芒又一次洒在整个星球上,包括那众多被废弃的、腐朽的、破败的角落,没有一丝偏倚。
城市废墟拍摄攻略
废墟拍摄总会遇到光线过暗的问题,所以一个性能优良、携带方便的三脚架和无线遥控器是必不可少的,比如Manfrotto 190D Tripod (804RC2 3-Way Pan/Tilt Head),和佳能RC-6无线遥控。比如在拍摄底特律一些地下室或隧道的照片时,长曝光一般会设定为30秒到45分钟不等,此时三脚架就是必备的了。
拍摄废墟所需装备
我在过去5年中,使用佳能550D,搭配一个佳能EF-S 10-22mm镜头和EF-S 17-55mm镜头。遇到非常特别的废墟,我也会用佳能EF 85mm定焦镜头。另外,拍摄一些密闭或紧凑空间,如底特律李广场宾馆的舞厅和走廊时,广角镜头是必不可少的,我用的是佳能EF-S 10-22mm镜头。当近距离拍摄废墟中遗留的私人物品时,我用的是佳能EF-S 17-55mm镜头。由于城市废墟往往尘封多年,内部的环境和空气会对相机和成像造成一定干扰,所以我常随身携带一支Lenspen NLP-1C的相机刷,以方便随时进行清理。
尘封环境出片技巧
将拍摄技巧付诸笔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关于摄影的各种知识和技巧,我是在多年的拍摄和不断犯错中慢慢摸索出来的,最常用的技巧其实是最简单的“黄金分割”原理。总体来说,我的大部分拍摄都来自于即兴发挥,不过当身处废墟内部时,我也会特意寻找抢眼的颜色,或能让人眼前一亮的细节。我的大部分关于废墟的片子用的都是ISO100的设定。这个设定既能捕捉必要的光线,又能提供片子所能达到的最高清晰度。
摄影师
Chris Luckhardt,加拿大人。探险摄影师。自2002年,因拍摄全球各地的废墟而知名。作品常见于美国广播公司(ABC News),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Buzz feed,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等。个人网站:http://www.chrisluckhardt.com/
via Fot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