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费一年之久,准备明年于巴黎的大殿(Grand Palais)的展览,“法国见闻”(En France)。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拍摄两部纪录片。

1973,左眼因积劳成疾,罹患永久性斜视,因此自新闻最前线退休,专心习画,只有闲暇之余才拍照。

1975,因其半生的报导与摄影,获牛津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79,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替布列松在美国举办了为期三年,横跨十五个大城市的巡迴展览,其后将其作品运至世界各地展览。

2004,手持35mm深黑色莱卡相机,见证二十世纪无数世界大事的布列松,于8月3日在法国西南部家中去世,这位用他的相机定义了二十世纪历史的大师,在二十一世纪初,回到历史中,。享年九十六岁。

William Faulkner,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得奖感言指出:“我不认同人类已至尽头……我们能忍受苦难,也终将获胜。”

在众多文学家的华丽感言中,福克纳却以简单有力的致词成为脍炙人口的演说,为何?

回到得奖年代,当时是多么地动荡,末日之说甚嚣尘上:

1945: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二战终结。

1946:邱吉尔发表“铁幕”演说,预告冷战来临。

1947:印度、巴基斯坦独立;第一次印巴战争,请注意布列松此时正在印度记录历史;台湾 二二八屠杀。

1948:以色列独立、第一次以阿战争;美国实施马歇尔计画;柏林危机;东西德分裂;中国内战。

1949:新中国政权成立;朝鲜危机。

1950:韩战爆发。

看着这张相片,我们不难想像福克纳在发表演说时的神情,与得奖之后接踵而来的採访。

但是,我们的摄影者是布列松,不是一般摄影记者。

这张,是布列松在1947年到美国访问福克纳时所拍的照片。

简言之,在福克纳领受桂冠之前,布列松就了解福克纳的文学价值,这才是决定性的瞬间。

台湾器材论坛的众多网路大师各说各话任凭己意地对“决定性的瞬间”进行字面上的解读,强调技术、着重器材等各种言之凿凿的理论大行其道,可惜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布列松本人相当反对器材、技术教本。《决定性的瞬间》预计在美国上市时,书商希望他能在摄影集中加入一篇类似《布列松教你这样拍》的文章,但布列松在编辑会议上当场翻脸,差点使这本书的美国版胎死腹中。

以布列松的观点,决定性的瞬间早在拍照之前就决定了[相关论点后文将有说明],而能否观察到这瞬间,需要有文学与哲学的思考,至于於构图的美感,则来自绘画的训练。

回归台湾论坛,当有新手询问哪些书籍对“摄影”有帮助时,得到的答案清一色都是《XX这样拍就对了》、《XX教你拍美少女》、《外拍姿势大全》、《XX相机圣经》、《XX全攻略》这类毫不掩饰的“器材与教学”书籍。也难怪台湾一般相机使用者认识的不是布列松,而是网路摄影了。

3评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