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3:布列松其人

以巧妙的视觉组合,赋予世界真相的意义。

布列松,这位被称为“二十世纪摄影师中的拉斐尔”,190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高中时对绘画发生兴趣,并在立体派画家安德烈‧洛特(Andre Lhote)门下学习了二年绘画(1927~1928),在洛特的训练下,养成几何构图的敏锐能力。这些几何构图的对比,在他往后的照片,可以反复看见。事实上,我们由布列松以及其他著名摄影家的经历可以看出,绘画的训练对于好的摄影师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box_left][/box_left]

事实上,除了绘画外,一般介绍布列松的文章,都忽略了布列松的另一项兴趣,那就是文学。若你不了解这一点,对理解布列松的摄影观来说,是重大的疏漏。布列松饱览群书,他看普鲁斯特,看杜斯妥也夫斯基,看尼采,也看讨论叔本华的书。他说,看完讨论叔本华的书之后,他又跟着看罗曼罗兰,看东方哲学。但在文学界中,布列松最欣赏的,便是法国诗人布雷东(Andre Breton)。布雷东不但是基进的超现实主义者,更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主要鼓吹者和创始人之一。也因此,日后布列松曾说自己的人生观是超现实主义式的,其根源可向上探究至布列松的少年时代。

提到超现实主义,就得拉出一条轴线,梳理布列松与超现实主义之间的关系及中文资料上的缺失。一般论者提及布列松与超现实主义的关系时,都想当然地将布列松曾经学画,与他曾表示超现实主义是其人生观这两点过度联系,得出布列松的摄影作品受超现实画派影响甚深,进而推论到其作品充满超现实风格。这种说法乍看可信,但却无法解释布列松的摄影作品,是那么具有社会写实性,也和他的摄影记者身份相抵触。

一封布列松写给著名摄影评论家、纽约现代艺术馆摄影部主任John Szarkowski的信,可以解释这点。

他写道:“超现实主义作为一种人生观,影响我最大,但影响我的并不只是超现实派绘画。如果将‘超现实主义’这个称呼加在我身上,那么我每隔一阵子就会有个展览,作品就会变得很矫揉造作,很神秘隐晦。我想继续做我想做的事,所以为何不使用‘新闻摄影’这个名词呢,它能使我直接接触到世上正在发生的一切。”

所以我们可以明白,在从事新闻摄影时,布列松是清清楚楚自己从事“新闻摄影”工作,而且也不喜欢有人将自己的作品冠上“超现实主义”的帽子。他认为一旦成为超现实主义者,就会矫揉造作,那就和他一贯的“自然写实”的摄影观相违背。这一点,是一定要理清楚的。

继续看布列松的生平,其后进入剑桥大学修习两年的英国文学后,在非洲旅行的归程,于巴塞罗那接触了由匈牙利摄影家 Munkasci 所摄的照片,深受感动,于是在1932年,24岁,相当于大学毕业的年纪,买了第一台莱卡相机,才开始投入摄影业。

3评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