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尘封纸箱里的共和国影像字典
事件主角:新中国第一代女摄影师
[box_left]晓庄原名庄冬莺,1933年出生。1950年从事摄影,1952年转业到《新华日报》当摄影记者,是新中国最早的女摄影师之一。[/box_left]
68岁的女摄影家晓庄购买了打印机,像个小学生似的,一切从头学起,将数以万计的底片整理、输入电脑,并在电脑上分类,补上文字说明,同时她还开始动手撰写照片背后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晓庄用镜头系统、完整地记录了红色中国的社会历程:从部队的战备活动到互助组、农业合作化、公私合营、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知青下乡、干部下放以及“文化大革命”等。但在被下放时,晓庄只从报社带走一些认为是“艺术创作”的底片,更多的新闻照片丢在资料柜里。1980年重返南京时,她曾去报社摄影组取回两抽屉底片。而这本画册正是这两次底片所集。2003年,晓庄出版了她的个人画册《瞬间的回忆》。但因大部分底片遗失,致使这本画册在时间顺序和史实连续上不尽连贯,也不够丰实,这使她十分苦恼。
2004年她去省摄影家协会开会,忽然接到《新华日报》摄影组长王广林的电话,说报社马上将迁入新址,让她也去找一下自己的东西,特别是看一看有没有遗漏的老底片。于是心急的她第二天就去摄影组翻找。正当她要失望离开时,同事陈哲突然出现,告诉她底片都在一只大纸箱里。但满箱的底片都被油渍和灰尘浸脏,不能使用。于是她尝试了多种清洗方法对胶片进行了多次清洗,但仍无济于事。幸亏有位美国朋友从美国买来专业冲洗剂对底片进行重新清洗,并辅助高超的放大技术放大,这才使这批老照片逐渐清晰,重新被救了回来。
4.70年三代传递的底片
事件主角:中国首位战地摄影记者方大曾
[box_left]方大曾 抗战时期摄影师之一, 活跃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的各大报刊上。他于1937年底失踪。当时年仅25岁。
[/box_left]
1993年一架北京赴台的飞机在中途忽遇险情,一位乘客右手紧握着妻子的手,左手却紧紧握住一个小盒子。这位乘客就是阮义忠,小盒子里放了58张底片。事后阮义忠回忆,当时一心记挂手中的58张底片:“这位摄影师已经被遗忘了50多年,底片再丢失等于他又死一次!”这位摄影师就是方大曾,笔名“小方”,抗战时期最有名的摄影师之一。这58张底片是从方大曾的妹妹方澄敏手中取得的。它们都是方大曾失踪前两年拍摄的底片。“文革”后期,方澄敏无意间在单位工会一个角落发现堆在报纸下边的底片袋,才使底片失而复得。方澄敏一直悉心保护着这些底片,并寄希望使其发表。阮义忠赴台不久就举办了方大曾影展,并推出了《方大曾专号》。
1995年,已82岁高龄的方澄敏将方大曾遗留的底片资料全部转交给侄子张在璇。2006年3月16日,张在璇将它们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经方家三代和多人精心保管近70年的底片终于尘埃落定找到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