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贝歇 访谈

受访人:希拉·贝歇

时间:2012 年4 月21 日

地点:三影堂会议厅

翻译:高毅

编辑:冯硕,毛明超

采访稿提供:歌德学院.北京

2012 年4 月21 日,在歌德学院的邀请下,希拉·贝歇女士接受了中国媒体的采访。采访中,她谈到了她与丈夫伯恩·贝歇从相遇到一起工作的经历,介绍了他们最初的创作理念以及对于技术、色彩和光线的运用技巧,并表达了对于当前摄影盛行时代的思考。此外,作为教育家,她还谈到出自“杜塞尔多夫学派”的高徒们以及艺术家如何面对社会的认可,并对此次摄影季的作品进行了简要评论。

贝歇妇人正在对三影堂摄影奖参赛作品进行评选
贝歇妇人正在对三影堂摄影奖参赛作品进行评选
安德思:作为歌德学院中国分院院长,谨代表歌德学院欢迎各位参加今天的活动。非常高兴我们能作为2012 草场地摄影季的合作伙伴向各位介绍希拉·贝歇女士。贝歇女士欣然接受歌德学院的邀请访问中国,让我们倍感荣幸。贝歇女士还说,如果要来中国,那就至少要在中国住两周,以便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今天我们在这里期待贝歇女士与各位进行一场对话,我们想借此机会阐明,伯恩和希拉·贝歇希拉·贝歇的作品对于德国的文化记忆有着无法估算的巨大意义。您一看到他们的摄影,就知道这幅作品是出自贝歇夫妇之手。他们作品所具有的圣像学特质,不仅在德国,即便是在整个世界也实属罕见。我希望通过他们作品中的三个标志来阐释这种特质:一是他们记录式的工作,二是组图、类型学或系列照片这些呈现形式,三是内容,即对于德国而言极为明确的对重工业的偏爱。这些标志使得伯恩和希拉·贝歇的摄影作品在摄影史中具有持久的影响。作为艺术家、摄影师或教师,他们陪伴和激励了之后一代人,并给予他们以力量。在这极为成功的一代中,有古尔斯基、鲁夫和霍夫等鼎鼎大名的摄影家。伯恩和希拉·贝歇的作品成为“杜塞尔多夫学派”的代表,这个名字自然要追溯到他们的故乡,他们学习并任教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这座学院也以格哈德·里希特、约瑟夫·博伊斯等著名艺术家闻名。亲爱的希拉·贝歇女士,很高兴您今天能出席并回答中国观众们的问题。

希拉.贝歇:非常感谢安德思院长!在一开始我想要说,我们的工作在当时是一个悖论。摄影世界当时并不接受我们,认为我们从事的并非一项艺术工作。我们当时所倾心的是19 世纪的直接摄影。我们想,人们不能就这样把它弃之不理,然后彻底遗忘。这种摄影方式非常珍贵,人们可以使用它来精确地重现对象。而当人们以这种方式如此直接地表现对象,而不加任何阐释时,就会有一种神奇的效果。

此外,非常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主题。有了主题,人们就像生物学家,可以研究特定的动物,或对某些植物加以分类。于是,我们选择了重工业这个主题,因为我们意识到没有人曾处理过这个主题。重工业从未以图像的形式存在过,而即使人们长时间地研究这个主题,也决不会感到无聊。工业建筑的形式并非来自建筑师,而是从功能和必要性中应运而生。没有以为建筑设计师能创造出这样一种对象,它完完全全来自功能,没有任何一丝用于装饰的部分。这让我们很感兴趣。因为如果人们拍摄那些本来就作为“美”而出现的对象,就会很无趣。所以拍摄花朵就相当无聊,因为这不过是重复人们已经有了的东西。我们像科学家一样,将我们的主题归类分组,就得到了不同的组以及不同的现象。他们从未消失,遍布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存在一种特定的类型,对于高炉、提升吊塔或水塔具有典型意义。这些典型就是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标准和形象。我们仔细地观察并拍摄了它们,将照片像一部百科全书或辞典一样组合在一起。这一切我们已做了50 年。现在我逐渐开始不再继续,但不是完全停止。现在我更关心年轻人,例如中国的年轻摄影家都在做些什么。

贝歇夫人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接受媒体访问
贝歇夫人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接受媒体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