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我的两个问题就是想先了解一下老师的线索。我知道她的类型学摄影是从二十世纪的奥古斯特·桑德的新客观主义摄影开始的,到了今天,老师又创造了这样的样式,再到她的学生托马斯·鲁夫、托马斯·斯特鲁斯又发展出非常多的变体,那我想知道这其中的线索是怎么样一个传承的过程。第二个问题就是,这些学生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安德烈·古尔斯基不断地创造拍卖市场的天价,那么老师对自己学生取得的这些成就怎么看,又对杜塞尔多夫学派成为当代摄影中非常重要的流派这个现象是怎么看的?

希拉.贝歇: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最初并无摄影系。摄影系是1976 年开始设立的。在此之前,德国的其他一些大学已开设了摄影专业,但并不是特别成功。之后,这个虽小但却十分出众的艺术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摄影系当时只有一个班,教室非常小、非常差,简直就是悲惨世界,更别提什么资金了。但却有一个小集体,一共大约15 个人。后来我们有20 名学生。教室小得也容不下更多的人了。

优秀的学生一直是那些有自己想法、独立创作的学生。伯恩总是为他们而兴奋。他从不对学生们指手画脚。那些目标明确并且勤奋工作的学生,成了最成功的学生。伯恩并非严格的老师,即使学生不来上课,也没有什么问题。他从不要求学生每天或每周都来上课,如果有人要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就打个电话约时间见面。有时我也去,提供一些帮助。但学生们必须有自己的主见。

一些学生拍摄的底片非常清楚精确,并冲洗成了大幅照片。忽然这些照片就成了艺术品。人们永远无法预言究竟什么会成为艺术。前三代学生的成功,部分是因为他们的创作在当时出人意料。但之后学生的处境就较为艰难。但后来的几代学生,尽管他们的作品也非常好,但并不那么成功,尽管其中一些非常优秀。歌德学院应该去尝试帮助一下他们。

从1976 年到现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摄影系已培养出超过100 名学生。我想说,这100 多名学生中,不只是这五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学生是优秀的。一半的学生至今还从事摄影,其中至少有20 至30 人非常优秀。

不能说桑德(August Sande)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桑德与伯恩来自同一个地区。但直到我和伯恩开始合作五年之后,才第一次看到了桑德的作品。他当时并不出名,我们也没有他的书,可以说,他是被重新发现的。我们当然非常喜欢桑德,因为他有着非常好的摄影理念。

有一件轶事:我们现在的图书出版商出版了几乎我们所有的作品。在他出版我们的第一部作品时,也是他的第一个出版物时,他还很年轻。伯恩当时和他说,你要做的第一本书应该是桑德的。他就按照伯恩说的这样做了。可惜,那本书完全不成功。不过现在这个时代就不同了。

桑德在他生前没有取得成功。他住在一个很小的房子里的阁楼,非常贫穷。他在有生之年出版了这本书,但并没带来成功,之后他就被忘记了。

但令我很惊讶的是,尽管桑德的作品具有典型的德国特征,尽管他的作品只记录典型的德国人。但全世界的人都能理解他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被拍摄的人物对象都能自然地表现自己。一般情况下,我和伯恩所拍摄的对象在其他的地区也能找到。如果摄影作品能够在全世界取得成功,当然是最理想的。而桑德的作品能够达到这一点。

贝歇夫人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接受媒体访问
贝歇夫人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接受媒体访问
提问:我现在有三个问题想问贝歇夫人:第一个就是大家都能看到,贝歇夫妇之前的创作都有共同的特点,比如说大画幅,长焦,都在阴天拍摄。漫射光,正面拍摄。我想问一下贝歇夫人,当时她在遇见了贝歇先生之后才决定拍摄得过的工业建筑,这种拍摄风格是怎么定下来的?还是经过很多不同的尝试,最终定下这个风格,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想问一下贝歇夫人目前是否仍然在进行创作,那么如果还在进行创作的话,那么创作的主题仍然是这些工业的建筑呢,还是有其他的主题。第三个问题想问贝歇夫人,对中国的当代摄影是否有所了解,如果有所了解的话是否可以简单地谈一下感想。谢谢。

希拉.贝歇:这是摄影的内在逻辑要求。假设太阳光从那儿找过来,您就没有办法拍摄照片,因为阳光会在物体上留下大块阴影。而若是在柔和的光线下,所有细节能够清楚地被分辨出来。如果是个球,它就是个球,而不是半月型。也就是说,若在太阳直射下拍摄,物体内部就会呈现黑色的阴影,这是我们偏爱柔和的光线的主要原因。当然,如果拍摄对象是球体,倒也需要一些阳光,这样就能拍出层次感,而不会让人误以为是扁平的。但不能有直射的强光。

我还能继续摄影,但需要帮助。之前的一位学生现在是我的助手。我为最近的一本书《石灰窑》拍了四个星期的照片。这本书正躺在印刷厂,一个月内就能出版。这部画册中有许多关于岩石、熔炉、粉碎机和水泥的照片,都按历史和外形顺序分类排序。就像歌德学院这本画册背面的图像。

肯定还会有人提到,为什么我拍照片总是黑白的而非彩色的?

今天看来,就好像照片一直都有颜色似的。但直到20、30 年前,才开始有最初的色彩技术。我们是从五十年代末开始拍摄的,当时的彩色技术既不完美,又很贵,个人根本无力承担。当时从拍摄到显影整个流程我们都要自己做,但那时没什么钱。我们的第一批学生也没能做成。直到70 年代,在课堂上有了彩色机器,才能开始我们制作后来,尽管条件允许了,我们仍旧保持进行黑白摄影,因为大多数的拍摄对象并不是彩色的。我们拍摄的对象是结构。如果要表现的是结构,色彩就会产生阻碍。但是,当然也有很多对象必须用色彩来表现,比如西红柿,如果不是红色,它就不是西红柿了。我认为中国摄影师曾力的作品非常不错。他也拍摄工业建筑,但是使用彩色拍摄的。有意思的是,他拍摄中运用了很柔和的光。但他和我们一样,也从来不在太阳光下拍摄。他的作品呈现棕色和灰色的色调,间或有红色,那时就比较复杂了。不过大部分时候,他也尝试抑制色彩的作用。

提问:我的问题很简单。我想问一下您作为这一次草场地摄影节的评委,您个人的评判标准是怎么样的。然后另外您对哪些作品影响深刻?东方艺术大家

希拉.贝歇:很难描述我的评判标准。不过最关键的当然是,作品是否具有原创性,以及作品在技术上是否无可挑剔。对我来说,这两点始终非常重要。但是我要说,在摄影季中有很多照片令人困惑,缺乏逻辑,在技术上也有瑕疵。似乎许多摄影师并不注重摄影作品的质量。但总的来说,还是有很多不错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