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毅,1954年出生,现任东方相机屋经理(东方相机屋位于北京五棵松摄影器材城,主要经营大画幅相机,还有一些经典的老胶片相机),经营老相机从1991年开始。
[prettyPhoto url=”http://img.fotomen.cn/2010/11/flim03.jpg”][/prettyPhoto]赵俊毅不止是个商人,还是个研究整理史料的爱好者。他经营自己的店铺,还办了一个网站“中国摄影文献网”。胶片相机对于他并非只是一台机器,还有对历史的记录,因此,在很多商家都转为销售数码相机的时候,他的老相机销售依然执着坚持。
我们不得不承认数码相机给胶片相机带来的冲击。我们希望找到一个至今仍在坚持卖老胶卷相机的人,但找了很多个,都说胶卷相机生意不济,已经转卖数码相机了,并因此拒绝了我们的采访。直到找到赵俊毅。
在野专家
“海鸥501相机是大家挺常见的相机了,它的收藏意义在于它身上深刻的‘文革’烙印。当时为了表现产品的属性和政治价值的永久性,厂方选择了报刊、书籍惯用的宣传方法,并用毛主席和林彪的题词,分别刻在机身与镜头上,这在照相机制造史中是罕见的。这个相机是上海照相机五厂的产品,但向来精细的上海人之所以会生产出这台看起来很笨重的相机,是因为上照五厂的技术力量比较薄弱。501三个字,5表示上海照相机五厂,01表示该厂出品的第一种型号,二版,机壳上标海鸥图案,毛体‘为人民服务’;三版,机壳上与二版一样,镜头前圈上方标林彪手写体‘毛主席万岁’,左右两侧标‘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二版产量大于一、三版,三版产量最少⋯⋯”赵俊毅侃侃而谈。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摄影画报》、《国际摄影》是在中国大陆相对活跃的摄影杂志,这些摄影杂志为当时相对平静的“业余爱好”生活,掀起了一股小狂热,之所以是小狂热,是因为经济状况是决定你能否喜欢摄影的关键因素。
赵俊毅是能喜欢摄影的,不仅能喜欢,还能适量地收藏相机。那时候能淘相机的地方有两个——委托店和旧货市场。赵俊毅几乎每天下班就去委托店,每周一次的旧货市场他也是场场不落地一早就去,逛到关门为止。“我几乎每次都能买到想要的东西,因为那时候刚开始收藏,目标很大,一看到有好东西,钱就花了。结婚以后,这样花钱对我的生活还是有影响的,后来我就想开一个店,我就能以藏养藏了。”
赵俊毅一边开店,一边继续自己对摄影和相机的关注,他不仅看大量的书和资料查证一些相机的信息,还请协会的朋友帮忙开介绍信,去寻访一些相机厂家的当事人,收集相关的信息。
1991年,赵俊毅觉得不能承担两份工作,就辞职专心经营自己的相机店。“这个店虽然是我的谋生手段,但我也不只是为了赚钱,我只是想把我的收藏和大家分享,也认识一些收藏的朋友。”近几年,在收集相机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很多关于中国摄影的史料,这也成为他收藏和整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发现现在很多专家其实对中国摄影史的了解都是片面的,上次我听一个专家讲课,她说中国1949年前是没有摄影教育的,但其实在1924年,上海的小学校就已经有了,正是郎静山执教的。有机会我真想跟这个专家交流一下,她这样传播出去,很多原来不知道的人会以为历史就是这样的。”赵俊毅说。
老赵的生意
来赵俊毅店里买相机的人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赵”。他并不推销产品,“所有来我这买东西的人,我相信人家对这些相机已经了解了,大多都是朋友介绍朋友,来买东西我就是跟人家聊聊天,还有哪些相机我不知道的,我也喜欢听人家跟我说说,我这生意能玩着自己高兴,赚点小钱就够了。”
老赵自办的“中国摄影文献网”,每年只需要一两百块的手续费,内容都是他自己撰写、更新,现在很多内容都有专业网站转载,也不需要支付稿费。老赵自己收藏的相机都是国产的,这些相机他并不拿出来卖:“我看中的是这些相机的历史价值,跟我对中国摄影史的研究有关系。徕卡等经典相机我倒是会用来出售,这些相机是全世界的财富,你只是短时间的把持和占有。”以经营大画幅相机为主的老赵,说经营数码和胶片相机是“两股劲”,数码的店面要求亮堂、简单,而胶片相机的店里需要的是文化味儿。所以,他说胶片相机的销售更适合他。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