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亭项目——赳赳:人造场地-明日,泰康空间,2017.4.20-5.20

泰康空间结束了!是的,由国内金融机构创办的第一家非营利艺术机构,走完了她的阶段历程,即将落幕。泰康人寿从2001年赞助当代艺术展览到创办泰康空间,至今整整20年,因为有如此强大的后盾,泰康空间得以顺利的自由生长,在新千年以来当代艺术生态从无到有的阶段,伴随着生态现场的日日变化,最终成长成为艺术界的一个机构个案。一个个案,要有自己的态度、目标、方法,要有自己的机构理念、关注的问题,以及长期的坚守,更要有领导的支持、稳定的资金和团队的努力。在泰康空间落下帷幕之际,我们愿意就这个个案,做个总结和回顾,与大家分享我们的点点经验,更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讨论总结发展中的问题与难题,为本土非营利艺术机构的生长、发展鼓与呼。

 “泰康空间:机构实践与生产2003-2021”是泰康空间时代即将落幕前的学术工作回顾展。在展览的前期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泰康保险集团收藏部负责人、泰康空间总监唐昕的采访,泰康空间18年来的学术工作结构清晰呈现:


■2003年至2005年是自由策展阶段。
■2006年开始思考“展览”本身的问题,进入学术策展阶段[1]
■2007年开始思考“什么是空间”,提出空间理念“鼓舞与激励”。
■2009年空间理念升级为“追溯与激励”,提出“体系化收藏”并定位泰康收藏体系于“1942-1976,1976-今”。
■2010年确立“1942年以来”看当代艺术的研究思路。
■2018年明确关注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发展,研究本土艺术的三天(昨天、今天、明天)。


泰康空间的所有学术工作即在上述阶段、理念、体系、断代方法所形成的结构中展开。通常人们会发现泰康空间关注到的作品与材料本身涉及的主题或问题复杂多样,如绘画、摄影、新媒介、革命、当代、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性别、建筑、音乐、舞蹈、机构批判、文献档案等等。人们不禁要问:泰康空间到底对什么感兴趣?但当这些主题与问题在一个有历史纵深和现实广度的结构中并行展开的时候,泰康空间给了艺术界一个不同于个人品味与趣味的答案,即机构实践的问题意识:泰康空间关注什么问题?通过梳理泰康空间从2001年至今的展览、收藏、研究项目、研讨会、讲座、表演、出版的历史资料,本次展览将呈现出泰康空间学术工作中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揭秘她多年来不懈耕耘所指的三个面向:媒介问题、建制问题和艺术生态问题。

*媒介问题

无论是传统的国油版雕,还是摄影、影像、行为、装置等新媒介,艺术在今天呈现出多元的样式,泰康空间将此归纳为“媒介问题”,即以“大媒介”的逻辑和视角对具体艺术媒介重新研究,从媒介与人的关系层面看待艺术。2012年,泰康空间明确提出将摄影作为“媒介个案”研究,“媒介问题”成为机构核心学术问题。关注媒介问题,即关注艺术本体,无论是单一媒介,还是复合媒介,无论是成熟媒介,还是实验性媒介,每种媒介都有其自身的特质和属性,我们通过研究媒介回归艺术本体。对绘画性的追问,对摄影作为艺术表达语言特质的研究,对技术发展带给艺术创作的可能性的探求,都落到媒介问题上。

“中国人世纪肖像”展览现场,泰康空间,2001.4.7-4.9


 2001年在复兴门泰康顶层空间举办的展览 “中国人世纪肖像” 即有意识地观察1960年代初出生的艺术家们,如何通过油画描绘出中国人在世纪交替时的时代特征。2003年泰康空间成立后的第一个展览 “Control Z” 则通过录像、动画、网络等新技术媒介的作品探讨新的技术经验如何重塑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2004年的“画展”则是在传统意义上的画画与象征先锋的观念艺术相比被批判为保守的时刻,鲜明宣告对于架上绘画的态度;以 “画” ,探索绘画本体的边界与可能。

新摄影新绘画系列项目—“空间的盒子,盒子的空间”展览现场,泰康空间,2007.91-9.29

2006年泰康顶层空间迁址到798艺术区,随即在“鼓舞与激励”的理念之下开展“新摄影新绘画”项目,推动和促进当代艺术在本土的发展,在3年的时间里举办12个项目。在当时商业市场飞速冲刺的时候,以长期系列项目支持年轻艺术家的实验性创作,并观察研究摄影、绘画两种媒介在当代艺术现场的实践形态。

“绘画无声Let Painting Talk”展览现场,泰康空间,2021.3.25-5.22

在当代艺术媒介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仅仅对一种媒介本身的属性、特征进行研究,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艺术表达的期待与探求新知的渴望。作为20世纪先进技术的代表之一,摄影技术落地中国后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摄影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关联具有哪些特征?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摄影实践能提供什么独有的经验和贡献呢?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泰康空间对摄影的“媒介个案”研究超越了摄影媒介本体,进而成为对一种研究方法的摸索,提出许多具体问题,并通过多条路径着手:摄影作为艺术及记录的形式,摄影与其他艺术媒介的关系,摄影作为当代艺术的观念来源之一,摄影在中国的独特发展轨迹及其实践、经验,摄影作为先进技术与中国社会历史的紧密联系等等,由此泰康空间对媒介的研究从20世纪的新技术媒介延伸至对21世纪游戏、VR等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等。在每条路径上,泰康空间都通过选取代表性的艺术家、群体、作品,以展览或出版、讲座进行深入观察,并跨出传统的摄影研究圈与其他专业背景的学者交流研讨。这个方法作为实验模型,仍在发展之中。

*建制问题

艺术在中国历史中,从未像20世纪以来这般在思想与现实层面与社会产生紧密关联。西学东渐中的欧风美雨洗礼了包括艺术家在内的近代中国知识群体,无论是负笈海外抑或受教于本土美专,走在时代前沿的艺术家们的创作,在追求艺术本体和个人主体性的同时,都无法忽视国家的需求和国际艺坛的影响。艺术家的工作与本土传统、意识形态、历史事件、艺术市场、科技发展的动态关联,抽象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发展的规范,是艺术界阶段性价值趋向的体现。

“聚变: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展览现场,泰康空间,2015.5.9-5.28

在宏观层面,泰康空间通过艺术收藏、藏品特展对大历史和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展开研究,理解和追寻这百年间艺术如何在种种规范中复杂嬗变。2009年的“泰康收藏摘要”是泰康收藏的首次展示,通过5件作品清晰地勾勒出泰康收藏体系的线条,即关注“1942-1976”和“1976年至今”的两段美术史。2011年的“图像·历史·存在”则将“泰康收藏摘要”里勾勒的线条充实为丰富的图景,并增加了1980年代出生的青年艺术家专项部分,体现出社会、政治与艺术、艺术家在70年跨度中的关系演进。2015年的“聚变: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通过选取1930年以来每个10年的油画与摄影作品,探讨东方与西方、国家与艺术家、作为艺术实验的媒介三条线索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我们能通过展出的作品,感受到时代的限定与艺术家对艺术本体和自我主体性的追求。也是在2015年,“建制问题”开始成为泰康空间研究的又一核心学术问题,被明确下来。2019年的“中国风景”则将1942年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今,以及由当下向未来延伸的三种历史时间并置,从这三个代际的艺术家中选择那些最富时代敏感性的作品构成一个矛盾性与关联性并存的视觉空间,深入提示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艺术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内在逻辑。

“中国风景:2019泰康收藏精品展”展览现场,泰康空间,2019.3.21-5.5

在微观的日常项目层面,通过四次吴印咸摄影回顾展,看个案艺术家与中国摄影的发展及走向的关系、摄影美学个体实践与国内摄影体制形成之间的关系;从 “肖像热:泰康摄影收藏” 管窥摄影在中国历时百余年的社会生态环境中被使用、要求、约束与推进过程中的种种遭遇;由 “1949:艺术的选择” 梳理创作于1949年——这个特殊的决定性时刻的典型艺术作品与图像、文献史料,链接当年的政治与艺术事件,呈现艺术与政治视阈交汇的双重景象;从“展览”——这个艺术界日常生产方式,看当代艺术的建制过程;从当代艺术的合作创作和新中国水利工程题材的作品看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与影响……在上述对个案性的艺术家/人物、特定题材、历史潜流、文艺政策、具有时代印记的价值观、当代艺术内部工作机制等问题展开的项目实践中触摸历史,理解现在,研究变化中的建制之脉动。

“中国风景:2019泰康收藏精品展”展览现场,泰康空间,2019.3.21-5.5

*艺术生态问题

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当代艺术家、批评家、独立策展人的工作,商业画廊、拍卖行、非营利机构、替代性空间的出现并转型,民营美术馆热的兴起,所有这些个人或机构角色身份的出现,都发生在过去40余年的时间中,即使是第一代当代艺术家和策展人,也仍活跃于工作一线。不仅于此,“女性”“年轻艺术家”、本土不同地域的问题差异、新生代策展人等等尚在发展中,尚未进入当代艺术固定结构的人或事或问题,泰康空间都将其归结为“艺术生态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

日光亭项目——刘辛夷:激振波,泰康空间,2013.6.27-8.17

泰康空间从成立之初即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建设者之一,为当代艺术家提供实验与交流的平台。从成立以来,泰康空间坚持非营利的运营模式,在商业化突出、缺乏非营利机构生存政策与土壤的现实中,对构成完善的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通过持续性的企业收藏建设和四次大规模的藏品公开展览给中国艺术市场以信心。2013年泰康空间成立10周年之际举办的“从复兴门到草场地:泰康空间2003—”,以自身为个案追问本土非营利机构现状与未来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将“艺术生态”做为泰康空间新的研究问题。

日光亭项目——杨健:建造废墟,泰康空间,2017.8.10–9.09

年轻一代永远是生态中最有创造力的发展动因,泰康空间自创办之初,即通过对当代艺术现场和年轻艺术家实验的支持,持续保持“在场”状态。纵向上,通过多个系列项目,长期跟踪不同代际的年轻艺术家、年轻策展人的成长、教育、工作、发展,开发了“51平方”“日光亭”“露台”“泰康新生代策展人”等长期项目;横向上,将“在地性”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的切入点之一,针对北京、广东、湖北、沈阳、阳江等地艺术家策划的研究项目,容纳了地域文化特征的角度。

泰康新生代策展人项目 / 日落降至,泰康空间,2017.12.30–2018.2.10

在参与、研究当代艺术生态的同时,泰康空间同时对改革开放以来的艺术活动与社会背景之间的生态关系保持关注,如“生命文献:沈阳地下音乐1995-2002”以摇滚乐这一世界性文化产物同本土大环境结合而生的独特个案为切入点,呈现一个典型城市沈阳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内部和外部条件下结晶而形成的一段独特文化景观。

因为对这三大问题的长期跟踪研究,泰康空间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及其与国家、社会、历史的关联,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解与价值判断,为即将拉开帷幕的泰康美术馆夯实了学术基础,泰康的艺术团队将继续深耕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21世纪未来发展的艺术历史与实验。

18年来,泰康空间随着对上述三个关切问题的逐步展开和深耕,其研究方法也逐步浮出水面。首先是对问题的研究以“当代”为出发点,以当代的视角研究历史,对历史的研究不是简单回到过去的材料,停留在过去的语境,而是要求拉回到今天,与今天相关联。其次是兼具美术史研究与社会历史变迁研究视角,以比较的方法研究艺术家,不同代际之间的艺术家看差异、同代艺术家之间在共性中看个体特点。再次是从当代艺术现场和年轻艺术家的实验看未来,综合前两项的研究,尝试做出价值判断。在这些抽象总结的方法论之外,泰康空间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即在培养学术团队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生产,这也是上述空间学术工作结构和问题意识能够得以执行并深化的保障。

泰康空间结束了?泰康空间升级了。随着泰康美术馆建设的提速,作为美术馆前身的泰康空间使命已经达成,并将在泰康美术馆中继续作为生产主体支持中国当代艺术的实验创作。截至2021年7月,泰康空间共举办132个展览(媒介问题26个/系列项目,建制问题17个/系列项目,艺术生态问题29个/系列项目),100余场讲座、研讨、表演、公共拓展活动(媒介问题20场次,建制问题27场次,艺术生态问题29场次);展览艺术家与合作学者共计1000余人次;发布艺术出版物50余本(媒介问题16本,建制问题12本,艺术生态问题23本/套)。数字是冰冷的,实践是有温度的。通过本次展览,能够看到一个深耕本土艺术的机构样本成长轨迹。一个有生命的机构,是可以发展生长的,因为她在提出并尝试解答问题,内在是充盈的。这充盈的学术积淀,即将成为泰康美术馆的学术工作起点。希望这次展览,能为泰康空间时代的机构实践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更为大家开启一个更加令人期待的泰康艺术事业新征程——泰康美术馆的新起点。


[1] 此处的“自由”“学术”是相对空间发展阶段而言,唐昕本人从1999年的“科隆-北京,北京-科隆”展览即以学术研究的方法进行策展工作。

泰康空间: 机构生产与实践2003-2021

策展人:唐昕

研究员:许崇宝

展期:2021.9.9 – 2022.2.22

地点:泰康空间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草场地艺术区红一号院B2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六 10: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