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诺小娜 文/王宁彤 编辑/韦爱君 美编/周楠
[alert type=white ] 提缰跃马于青青草场,驱车纵横在漫漫沙丘,泛舟湍湍激流之中,垂钓盈盈碧水之上,野炊冉冉篝火之旁;或在密林里静闻莺啼翠鸣,或在旷野中坐看斗转星移……周围曾经是荒漠篷车、酒馆快意、小镇决斗、断背风情喧腾张扬的所在。美国的牛仔生活,就融在山川形胜的自然之中。 [/alert]
牛仔的荣光与背影
1903年,一部150美元拍摄的10分钟电影《火车大劫案》,让西部进入人们的视野。作为西部片的灵魂,牛仔也成了一个特殊符号。
草地辽阔丰厚的德克萨斯州,是畜牧天堂,不仅是美国最大的养牛之州,也是美国牛仔最早形成和最集中的地方。东北部的Waggoner牧场是美国最大的牧场之一。一望无际的红色土壤、黄色牧草,在午后云层的光影下,呈现出油画一般的色彩。远远望见骑着马的牛仔们赶着一群牛在地平线上出现,扬起的红色尘土由远及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当我整理好行装,踩着西部靴神气活现地在农场四处走动时,感觉还真像是回到了19世纪那个沸腾的年代。一位牛仔在自己的皮卡车里翻了半天,终于找出一把锈迹斑斑的老枪,发现枪膛已经锈死,根本没法使用了,才放心地交给我当道具玩。我翻身上马,模仿影片中的快枪手,枪架在手指叉上,扣动扳机,和牧场的牛仔们“挑衅决斗”,还对着枪头吹了一口莫须有的硝烟,心里觉得非常的西部,非常的英勇,看得旁边的牛仔们都乐翻了。
在牧场工作的几十个牛仔,各样行头齐全。牛仔帽,不仅可以遮挡风沙阳光,还可以用来汲水、扇火、当枕头等。马靴在美国西部几乎和日用品一样普遍,不管是牛仔还是一般居民都穿,材质有牛皮、鸵鸟皮、鳄鱼皮、蛇皮等,经过压花、上色,靴子的帮高底薄,鞋跟着实,脚感好,还美观。一双质量上乘的西部靴,可以穿二三十年而不变形,皮套裤是牛仔在野外工作的必须,不仅可以保护双腿不被荆棘伤害,冬天还可以防寒,曾经还可以在上面划火柴!
西部片让牛仔的形象大放光芒,但现实生活中牛仔的工作和生活其实充满了艰辛和危险,所谓“渴饮枪尖血,困卧马头鞍”。长途驱赶可以说是美国牧牛历史当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壮丽篇章。1871年,50万德州人拥有400万头牛,但一头成年牛在德州3~4元也很难找到买主,而在北部市场却能卖到30~40美元。“有牛的穷人”的南方农场主为了生存,开始长途赶牛到北方、东部,或经过6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把牛赶到加州西海岸。十一二个牛仔组成的赶牛队一般能赶2000~3000头牛。千头长角牛的牛道上,烟尘滚滚。牛仔们越荒漠跨河流,面对变幻莫测的恶劣天气以及印第安人的阻挠,对付最令人恐惧的牛群炸群,冒着生命危险全力以赴把牛赶拢。电影《红河》是一部非常写实而较少带有对西部夸张想象的影片,真实再现了牛仔长途赶牛的艰辛。
在德州北部,看着雷德河(红河)从脚下淌过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因为这部史诗般的影片,我几乎是带有朝圣的心理来到了这里。此时正是旱季,河床暴露着的红色沙土让整条河流呈现出惊人的赤色。这里曾是牛仔和不计其数的牛群必经的一站。河水上涨的时候,水底涌动的流沙曾经吞没过无数生命。当年,赶着牛群跨越红河之前,牛仔们会在这里进行最后一次补给,他的家人们还要在红河边举行一次特殊的送别仪式,因为过了红河,对岸就是印第安人的领地(现在的俄克拉荷马),那将是另一段更漫长更莫测的道路……
沃斯堡是德克萨斯州的第六大城市,这里曾经是牛仔们往北方长途赶牛时停歇的中转站,形成了牛仔文化集中的“牛镇”。如今沃斯堡可说是西部马术的中心,一年365天,每一天都有不同的赛事或表演。我很幸运,正好赶上名为“德州经典”的西部马术比赛,参赛的绝大多数选手都是女子。很多人都是开着车,带着马匹和所有必备用具,从全国各州赶过来的。
现在,被美誉为“带刺的玫瑰”的女牛仔,其一身行头就已奢侈到了极至,动辄要花去几千美元。女子比赛的服装用具像皮裤、皮带、皮靴、帽子以及马鞍等都非常讲究搭配。皮带的带扣显示这位选手曾经获得的荣誉。也有很多男牛仔会把自己获得的带扣送给自己的女朋友,因为这是一种无上的荣誉和骄傲。
在美国风风雨雨的西部畜牧史中,其实有很多故事就发生在这些坚强的女子身上。我问一位女选手对西部电影里的女牛仔怎么看,她笑答:“西部片里有令人惊奇的视觉艺术,里边的人物可都是超人级别的。我的曾祖母就是最早来西部的拓荒者。牧场的生活其实是需要勇气的,并不像电影里表现得那么浪漫,我为我的家族感到自豪。”
美国历史学家威廉·W·萨维奇说:“很难想象,假如没有牛仔这个形象,美国的文化,不管是粗俗的还是高雅的,会成什么样子。什么人猿泰山、太空人、枪手、超人,都曾名噪一时,但哪个也不曾取代牛仔形象。”牛仔的精神,很大程度上契合了早期美国开拓者的精神,人们对西部和牛仔文化的感怀,其实何尝不是人们对物质时代的反思呢。
私人牧场对话马语者
在德克萨斯州北部的牧场,到处都能看到头戴牛仔帽、脚踩马靴的人,他们当中可是藏龙卧虎。在这里,我认识了一位传说中的马语者Pete。Pete是当地很有名气的驯马师,气定神闲。他自创了一种“马语教程”,名曰“自然调教法”(natural horsemanship),其理念是根据马的自然行为举止来进行调教,并提前判断出它将来的动态。马们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和愉快。Pete 说,懂得马的肢体语言、与马平等交流是最重要的,比如不要与马对视,因为马是聪明而敏感的动物,会因此感到畏惧,要站在马的一侧才可以亲近它。
和Pete交谈,总觉得他像个诗人,他哈哈大笑回应说:“如果你和我一样,4岁就上了马背,十几岁就和大人一起进行长途赶牛,日夜与马为伴,风餐露宿,大把的时间静看自然,观看动物,和自己对话,和天地万物对话,你也会成为牛仔诗人的!”
今天Pete要尝试给一匹从来没有上过鞍子的年轻阿拉伯马套上马鞍,这是驯化马匹用来骑乘的最初步骤。“马身上就像是有着无数的按钮,一触碰,它们就会做出你意料之中的反应。”Pete粗短的手指在马脖子和肩胛骨交错的一个地方按了几下,神奇的是这匹年轻小公马的头很快就柔顺地低了下来。Pete把一盘鞍子放在给马打圈的栅栏上,经过几番打圈,Pete开始抱起马鞍,放在马背上几秒钟,立刻拿下来,再放,再拿下,如此重复多次,让马熟悉这个外来物和身体的接触与联系。
Pete表现出极大的耐心,直到给马绑上马鞍,开始轻快地跑圈。Pete懂马是因为他几乎能站在马的角度来思考:“马是需要自由的灵性动物,我们需要它们,但是不能自我而粗暴地对待它们。”
有人说,马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我虽然也爱马,却诧异于自己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过马之于人类的贡献。放眼亚洲、中东、欧洲,骑马打江山的民族不在少数,拓展新大陆的美国历史也莫不如此。对于纵横天地间的牛仔来说,马甚至比枪更为重要。
Jim和Judy夫妇经营着一个阿拉伯马场,马是他们家庭美好记忆的重要部分。儿子一家5口都住在另一个农场,“圣诞节我们就送马鞍给3个孙女做礼物,我们全家都从养马中得到了无穷乐趣。”Judy说,Jim马上接口:“我太太有一匹叫马尼塔的马,有天晚上即将生产,它把头靠在Judy肩上,Judy不停和它说话,就像她以前对我们刚出生的女儿一样。她和那匹马感情太深厚了。”他们培育的阿拉伯马也带来了回报。迪斯尼影片《黑神驹前传》中的马就是从Jim和Judy的马场物色到的。
在Santa Rosa奎特马场,我们看到了这种常在电影里出现的牛仔的优秀搭档。奎特马(Quarter Horse),又称四分之一英里马,前后肢强壮,肚子也比一般的马圆鼓,只有宽大的西部鞍才能配上这些膀大腰圆的家伙。把马镫往前一踩,身体重心往后一靠,就像坐在舒适宽大的沙发上。牛仔们喜欢奎特马,主要是因为它的稳定性、灵活度,以及速度和力量,血统里有阿拉伯马、土耳其马和当地野马的基因,“简直是自动挡的BMW”,这是现代很多牛仔对奎特马的评价。
黄昏中,红土、野草泛着金色阳光,牧场一望无际。“咿—哈—”随着回响了几百年的牛仔呼啸,我和二十几个美国牛仔骑上奎特马,踏着轰鸣的蹄声,一起向草原深处的点点牛群进发。驰骋在汗水与泪水、光辉与荣耀、痛苦与失落交织的西部旷野,黄沙在身后扬起,马鬃迎风起伏,身边的牛仔个个英姿飒爽,我的心也随着马蹄声怦怦狂跳。
马鬃飞扬下的牛仔竞技
德州牧场在休斯顿西边,一小时车程。这里依然沿用传统的经营方式。
见到约翰和塔尼亚时,很难相信这对装扮粗犷的夫妇的职业竟是律师。我们在德州众多牧场中选择拜访这一家,原因很简单—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这对夫妇曾为他表演过牛仔竞技。就是在那场表演中,老布什把一顶牛仔帽戴在邓小平头上,这个细节轰动了世界。那次约翰表演的是套小牛、无鞍骑野马,塔尼亚表演的是骑马绕筒。约翰对马有着天生的狂热,危险的牛仔竞技更是他一生所爱。“年轻时因为参加各种牛仔竞技比赛,全身的骨头差不多都断过,可还是乐此不疲。没办法,我血液里流淌的就是这种基因。”约翰乐呵呵地说。
到了美国西部,不看一场牛仔竞技Rodeo无疑是个遗憾。1914年,牛仔竞技开始成为有观众的竞技表演。不管是竞赛也好,表演也罢,其实牛仔们所表现的都是牧场里需要做的工作。Rodeo这个词来自西班牙语Rodear,意思是四处走动。因为圈牛的栅栏大都是圆形的,牛群经常被圈到一起接受清点、检查或是被烙上印记。如何把牛赶拢到一起、如何抓住牛,这些都需要牛仔们高超的技巧。
在德州看竞技,马斯奎脱冠军杯牛仔竞技大赛(Mesquite Championship Rodeo)是必看的。激昂的音乐响起,盛大的入场仪式上,赛手骑马列队站定,国歌响起,所有人都摘下帽子,低头祈祷。全场祈祷后,手擎大旗的礼宾女牛仔将马头一分,各举德州和美国两面大旗绕场一周。历史上,作为“孤星之州”的德克萨斯,曾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德州至今依然保留了独有的气质,在重要仪式上,还是先升州旗再升国旗。
竞技开始。两个牛仔,两匹马,把放出的小牛挤在中间,其中一个牛仔伺机翻身下马,还没有踩到地面,就已经两手抓住牛角,借助身体重量把牛头掰向一边,牛的身体开始倾斜,直到被牛仔完全按倒在地,四脚朝天。牛仔胯下的奎特马也在全速冲刺后利用后臀的强劲及时刹车,速度、力量令人着迷。看客们还没有从搏牛的惊险中回过神,野马已经开始在松软的沙土上狂奔。一匹愤怒的野马在牛仔脚下马刺的刺激下疯狂地展示力量和威力。牛仔一只手抓住马鞍上的绳子,另一只手则高举过头不能碰触任何地方,前后上下地蹦跳仰合,8秒钟之后,另一位牛仔把赛手从野马上解救下来,赛手跳到另一匹来营救的马背上,再顺势下地。
“无鞍骑野马比赛”是牛仔竞技中最经典的比赛项目。19世纪70年代德克萨斯州的野马有100万匹。野马一旦被捉住,会随时企图逃跑,经常自杀或自残,所以驯服野马对牛仔们是个巨大挑战,光是给一匹野马拴上缰绳、套上笼头或马勒就会大费周折。野马被放上马鞍之后,还需要被多个牛仔骑乘好几天才有可能最后成为在牧场工作的驯服的马。
几轮竞赛下来,场上的观众已经不安于座,口哨声呐喊声撞击沸腾。场内,牛栏里的小牛被放出来了,牛仔们迅速抛出绳子,套住牛身,一手抓牛角,一手抓尾巴,用膝盖的力量把小牛腾空顶起,掀翻在地,然后抽出咬在嘴里的绳子把牛的三个蹄子绑在一起。这时小丑要上场祝贺“套捆小牛”的成功,他驾驭着摩托冲上场,在牛仔几厘米外的脚边来一个大回转,扬起一片沙土。场边再传阵阵欢啸。
比赛间隙,我来到后场,赛手们有的闭目养神,有的还沉浸在刚才的场面中,互相比画着成功和失败的动作……参赛者多来自美国,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他们的集中精力、全力以赴,给观众带来的是一场视觉和精神盛宴。
牛仔的竞技,是热血澎湃,是光辉荣耀,是投入忘我,虽然到了现代社会,牛仔们已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辛苦劳作,但竞技场上的激情、骄傲依然是牛仔精神的优秀传承。
牛仔文化
一个让人联想到飞扬荷尔蒙、极其贴合开拓、冒险精神的美国文化符号。牛仔、骏马、长角牛、牧场勾勒出牛仔文化和美国传统西部生活的主旋律。游牧生活决定了牛仔的穿着与众不同,总是头戴毡帽、脚蹬马靴、腰挂匕首和短枪,朴质而野性。牛仔+牧场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驯马、套牛、竞技。草原和旷野的日日夜夜沉淀着拓荒者的情感,铸成独一无二的美国性格。
化身牧场牛仔的招式
牧场狩猎
在德州牧场(Texas Ranch Live)可体验骑乘、套牛、钉马掌、自驾马车、狩猎、钓鱼等。牧场里最古老的客房建于1869年, 古董家具。
买身牛仔行头
德州达拉斯市中心的西部牛仔专卖店货色齐全,价格几美元到几千美元不等。老板Bill在多部西部片中客串过角色。很多好莱坞明星喜欢到这里定制服饰、设计装备。
牧场推荐
乔治农场历史公园
能看到创建者约翰家族的老房子、老家具和古装打扮的人还原历史生活。牛仔现场表演。人均90美元。
艾尔金牛仔之晨农场
大篷车早餐或晚餐,备有美洲原住民传统体验和现场表演的西部娱乐节目。人均100美元/天。
德州牛仔精神之旅
达拉斯Dalas—沃斯堡Fort Worth—奥斯汀Austin
达拉斯的先驱广场有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群雕,3名马背上的牛仔驾驭着40头长角牛,以纪念牛仔们为谋出路踏上“牛道”的壮观一幕。周边的商店出售最顶级的牛仔装备。“西区”有众多牛排餐厅。机械公牛让人尝试牛仔们在疯牛背上纵跃腾挪的刺激。奥斯汀的鲍勃布洛克德州历史博物馆有互动式展品、藏品,可品尝西部风味食物。沃斯堡别称“牛市”。在围栏国家历史保护区参观德州牛仔名人堂。每天上演两场赶牛体验。沃斯堡的Billy Bob’s Texas是世界上最大的乡村酒吧。
via Fot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