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沙马古玺 李一毛 林亚楠 Eric 文/胡骏立 编辑/梁土土 美编/Xubin
[alert type=white ] 二楼南书房不能选择地生在一个乱世,一个充满了冷漠与残忍、强权与背叛的虚幻世界,它的导演正决绝地将它围绕现代城市生活来构建叙事结构,这毫无疑问将它抛入了一段现代版的绿林武侠传奇,因为正统的阅读秩序早已崩坏,这是一个亟须草莽英雄斩断荆棘的年代! [/alert]
大地上的岁月见证者
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夏夜,雨停之后的黏腻潮湿夹带着泥土的体味,正发出能够摄人心魄的闷热气息。
时间滑过23点,整个南京开始进入一种临睡前的困顿状态,商场已经关门了,地铁即将停运,广播里开始播放一些午夜的乏味故事,青奥会时被集体刷成黄色的出租车正在接管这座城市的动脉。
在南京主城区那人口绵密的腹地上,有一些顽固的钉子户。他们被卷入到惊险复杂的博弈,种种迹象都表明,没有任何人会成为可能的胜利者。
它们是无数粗犷的山丘、隽秀的林木和璞真的古近代建筑。多少年来,它们既没有户口,也拒绝谈判,顽固到视死如归。但你不能否认,它们才是这个城市真正的公民,和人类短短百年的寿命比起来,它们才称得上是历史的亲历者,岁月的见证人。而今晚,它们又像之前无数次那样,呻吟着发泄不满。在它们眼里,我们这群新来的移民、访客、甚至乞讨者,正在试图将它们从这里赶走。
显然历史给予的“公民身份”并没有实际的功用,正如你所能想到的,在和政府的对抗中,它们总是最先失败的一方。一棵梧桐老树难掩愤怒又不无惋惜地说:自从90年代以后,我们死了很多弟兄!它所言非虚,据统计,民国时期栽种的法国梧桐已经从2万棵锐减至如今的不到3000棵,成片的绿荫被处决简直可以用血流成河来形容。1927年的豪言壮语早已一去不返,林逸民交出《首都计划》时的踌躇满志,如今已沦为笑柄:“全部设计皆为百年而设,非供一时之用。”
这是21世纪的南京大屠杀,尸横遍野,又悄无声息;刀光剑影,又波澜不惊。不过,在残忍的屠城中总有人想方设法拒绝死亡,正如波涛汹涌的政治对话中总有人自始至终保持沉默,他们是时代的妥协者。
在秣陵路上吐纳至今
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秣陵路民国4号建筑(下称秣陵4号)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西式小楼,它曾是国民党要员刘峙的住所,但真正让其在70年后声名鹊起的,是它穿越险象环生的城市拆迁黑洞,旋即毫发无伤地蜕变成新潮会所的惊人表演。现在它已有了新的名字—二楼南书房,这是一个极其时髦的称呼,对比六朝古都动辄上千年的历史建筑,它根本算不上老迈。看起来,它也不甘心仅仅变成一件老古董,或许是人至中年后随之而来的焦虑催得它性情大变,今年4月,它突然间宣布,要用24小时的不眠不休来塑造全新的都市阅读体验,似乎它正在重新拥有那些挥洒不完的精力。“不灭的理想,不关灯的书房!”成了它最新的口号,你很难想象,仅有17个座位的小小书房竟然暗藏着这么大的野心:挖掘古老建筑的艺术价值,建构现代文化的公共空间。在南京,还没有谁做出过如此出格的举动,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人为整合,同时声称其永远不需要休息。
事实上,南书房外表并不出众,两层楼的身高在如今只能算是个三等残废,灰白斑驳的皮肤看起来像长期营养不良,脱落的墙皮已经难以掩藏它处境的窘迫,尽管有一个不算小的院子,但多年无人修缮已经显得腐败荒芜,你可能也已经猜到它这些年过得并不体面,本来放在南京这遍地名楼的建筑江湖里,没什么人会特别注意到他。更何况,它还淹没在新街口昼夜不歇的现代繁华里。谁能想到,这么恢弘壮阔、独领风骚的革命宣言竟出自如此狭窄破败的陋室。
在漫长而又寂寞的城市生活里,秣陵4号恐怕自己亦未曾预料到,会有一天披上这么高调的外衣。它性格那么孤僻,只有很偶然的一些机会,才会结交到新朋友,比如从事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刘先觉教授,他是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带过的为数不多的几个研究生之一。1988年,以刘先觉为首的课题组对南京近代建筑进行调查,选出其中有价值的200幢记录在案,它也侥幸入选。当时这些老朋友还多数列入文物保护单位。10年后再去复查时,已经有近30幢在道路拓宽、城市改造中被拆除了,要知道,那是中国还没有进入大规模城市房地产建设的1998年。但凡生命都会怕死,建筑也不例外。
在城市化革命中艰难遗存
2000年之后,南京的近代建筑消失得更快。此时的秣陵4号惊讶地发现,名义上的保护只是在坐以待毙,踯躅之中它遇到了陈烨,另一个它最重要的朋友。坦白说,他们相遇得太晚,相似的理想尽管让他们彼此欣赏,但在今天波诡云谲的互联网大潮中,实体的书和房本就自身难保,谈何擦出颠覆黑夜的火花?十多年间,南京的旧书店纷纷倒闭,曾经雄霸南京的书市龙头—天宫书店于2013年关门歇业,市场风声鹤唳之下,过去袖珍旧书店林立的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一带现今已难觅买书人踪迹,汉口路一家取名“复兴”的书店前不久也最终转手,“复兴”的葬送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一串显而易见的隐喻。
书籍的沉沦背后是阅读的迷失,而秣陵4号和陈烨一起试图力挽狂澜,在一个过分轻快的时代下复原一种读者的沉重尊严,入夜之后,这里仿佛与世隔绝,精心挑选的书籍被整齐地码放在量身打造的黑色书架上,闹中取静的小楼在夜半飘出醉人的茶香,这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的做法招来了一批旧习惯的拥趸,数以万计的会员让人仿佛看到了希望,至少他们坚定地认为,这里会有一片劫后重生的新天地。不过,更现实的看,24小时公共书房更倾向于知识分子、文艺青年周末聚会交流的沙龙空间,毕竟,这场高调的营救行动不可能忽视一个现实:传统塌方的速度和南极洲的冰川融化一样快。
传统的读者相信,专注阅读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特魅力,但它已经显得如此消耗时间而沦为奢侈了,游弋字里行间的沉浸式享受和我们高度碎片化的私人时间已经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南书房生不逢时,但又似乎再也没有更合适的时候,这大概是不可阻挡的命运吧。
秣陵4号借二楼南书房复活了,传统民国建筑的文化价值很难说还在,就像死了亿万年后被科学家通过化石提取基因,再重新克隆出来的恐龙胚胎,对于它的身份,连它自己都难以辨清。
城市的快速扩张像钢铁猛兽般将南京的优雅生活撕得血肉淋漓,无数私人记忆消失在GDP主义的宏大叙事中,南书房们的命运或许仍不由自己掌控,但星光火石间,它前进的身影渐渐辉映出现代人精神世界的重重夜幕。
不倦的读者像不息的河流,南京一城阔绰地拥有106条河流,它们享寿千载,德润万物,但也无一不在城市发展中受尽虐待,人们用发展的骄阳将它们的皮肤炙烤到黝黑,用密密麻麻的水利工程限制它自由地奔淌。短短10年间,超过20条河流正在或已经结束了自己失节的生命……
夜更深了,路上忽然飘起了细雨,黎明还未到来,这座书房注定属于黑夜。
周边玩乐精选
蓉家汤圆
售卖南京有名的赤豆元宵,在端上来之前元宵和汤底是分开的,先挖一勺熬得烂烂的红豆,再挖一勺元宵,最后淋上桂花酱。
地址:秦淮区秣陵路18号(靠近丰富路)
电话:18260082555
勐海陈升茶业
秣陵路上一家专业的茶馆,不时会开办讲茶、品茶等文化活动。
地址:秦淮区王府大街向西秣陵路99号(阳光酒店旁)
电话:025-56805678
推荐人
陈烨,不灭的理想,不关灯的书房。位于秣陵路21号民国建筑4号楼,是南京首家24小时开放的公共阅读空间。创始人陈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发掘南京民国建筑的文化价值,并让阅读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南京书房私家推荐
二楼南书房
24小时的书店,偏安一隅,茶水自取自己付钱。适合安静看书,发呆,与时光一起沉醉。
江东书房
正在建设中,也是南京的首个“众筹”书房,由25个人众筹办的江东书房将在不久后开业。
via Fot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