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王毅楠 编辑/林亚楠 美编/Xubin
[alert type=white ] 为期6个月的旅行中,我执意要去埃塞俄比亚。这个国家我之前也并没有太多了解,好几年前看到过一张摄于埃塞小镇拉利贝拉十字架教堂的黑白照片,非常震撼,便留下了记忆。从埃塞北部小城贡德尔坐班车出发,阳光下金色麦田连着村庄从眼前缓缓而过,傍晚时抵达海拔2600米的拉利贝拉,一场独特的视觉体验也随之开始。[/alert]

祈祷完 他们去过生活

略微了解点拉利贝拉的人大概都听说过这个东正教宗教圣地的来历。埃塞俄比亚第七代国王拉利贝拉(Lalibela,1176~1207,又一说为1181~1221)呱呱落地的时候,一群蜂围着他的襁褓飞来飞去,驱之不去。拉利贝拉的母亲认准了那是儿子未来王权的象征,便给他起名拉利贝拉,意思是“蜂宣告王权”。当政的哥哥哈拜起了坏心,想要毒杀他,被灌了毒药的拉利贝拉三天长睡不醒,在梦里,上帝指引他到耶路撒冷朝圣,并得神谕:“在埃塞俄比亚造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并要求用一整块岩石建造教堂。”于是拉利贝拉按照神谕在埃塞俄比亚北部海拔2600米的岩石高原上,动用数万人工,花了近30年的时间凿出了11座岩石教堂,人们将这里称为拉利贝拉。从此,拉利贝拉成为埃塞俄比亚人的宗教圣地。至今,每年1月7日埃塞俄比亚圣诞节,信徒们都会汇集于此。

刚在拉利贝拉住下的几天里,我让旅馆服务员的一个朋友带着我沿着小镇先走了一遍。始建于13世纪的11座岩石教堂被一条约旦河(已经成了干涸的溪流)分为两个群落,彼此间由地道和回廊连为一个整体。每座教堂占地几十到几百平方米,差不多有三四层楼那么高,这些教堂之间的距离全部在步行范围之内。我找到了记忆中的黑白照片中的那座教堂—圣乔治教堂,它由整块巨型岩石雕凿成,从空中俯视,犹如从地里生长出来的一个巨大十字架。

连续好几天我天没亮就起床。清晨,远处偶尔会有乐器声和歌声传来。沿着微弱灯光下的石板路前行,穿着纱质白袍的信徒从各个方向着主教堂走去,这是电影画面,还是在梦境?记得在俄罗斯看到的众多教堂,从里到外都美轮美奂,但那种美却没有撬动我的心门。如果说在前一站贡德尔的那个小教堂里已经能够感受到当地人对宗教的虔诚,那么在这里,拉利贝拉,虽然岩石教堂大多都有现代化脚架和顶棚作为保护,虽然里面的那些壁画已经残缺,但那份视觉震撼却真真切切打动了我。

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和宗教紧密相连。这里的物资相对比较匮乏,但每个家庭都至少有一本《圣经》,几乎每天清晨他们都会陆续去教堂内祈祷。教堂周围会有不少人手捧着经书,表情肃穆,有些甚至流着泪水。他们如此专注,仿佛时光凝固,与世隔绝。这一幕让我想起西藏,同样的高海拔地区,同样的物资匮乏,虽然信仰不同,但那些眼神却是如此相似。他们每天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已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教堂内的人们也是如此,可能是因为室内光线暗,氛围显得更加凝重。人们脱鞋后才可进入教堂,内部陈设十分简单,没有欧洲教堂里一排排的座椅和绚丽的壁画。一天早晨,教堂里出现了许多病人和家属,有些抬着担架,有老人和孩子,他们依次排着,然后神职人员拿着金杖在他们身上划圈。一个一直在担架上打着嗝的老太太被划完圈后,居然坐了起来,嗝也不打了,本来神情凝重的家人也一下轻松了。虽然毫无科学依据,但精神的感应却是如此神奇,令人匪夷所思。也有人在教堂里点起蜡烛,跪着祈祷,他们每个人每天仿佛都有着和神说不完的话,教堂像是他们另一个家。这些居民大多住在附近,住在石头搭建的房子里。有些孩子会用不同语言向旅行者编些故事,为了讨一个书包或者足球。有位老者看两个孩子追着游客乞讨,打了其中一个孩子一巴掌。作为被索要的对象,我当时的选择是拒绝。比起“施舍”,我宁愿让这些孩子帮我指路,给予他们一份酬劳。

面对十字架教堂的老妇人  F2.0, 1/2500秒,ISO 200
面对十字架教堂的老妇人
F2.0, 1/2500秒,ISO 200
每逢周日,人们会站在圣乔治教堂外,围成一圈进行祷告  F11,1/125秒,ISO400
每逢周日,人们会站在圣乔治教堂外,围成一圈进行祷告
F11,1/125秒,ISO400
在石窟教堂的内间,光线透过十字架射进来,信徒们低头祷告,这一切让幽暗的岩石教堂更显肃穆  F4.0,1/30秒,ISO2500
在石窟教堂的内间,光线透过十字架射进来,信徒们低头祷告,这一切让幽暗的岩石教堂更显肃穆
F4.0,1/30秒,ISO2500
教堂外,一位少年回头,望向我的镜头  F1.4,1/400秒,ISO800
教堂外,一位少年回头,望向我的镜头
F1.4,1/400秒,ISO800

94 (7)

晨间光影写成的诗

我一直对人与宗教的关系感兴趣,之前也曾探访过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地区人们的生活。当我第一眼看到拉利贝拉的岩石教堂时,便设想好了最终是要以黑白图片来呈现。岩石教堂深沉的色调和人们穿着的白色纱质袍子,这种反差用黑白来处理再适宜不过。

在拉利贝拉的拍摄基本都集中在早晨的时间段,过了9点人们就基本散了,光线也开始强烈起来,而下午人们进教堂很少。只要不干扰教堂内部活动和人们祈祷,拉利贝拉的教堂是可以自由拍摄的。通过几天的观察,我确定了3个主要拍摄点:教堂内;紧贴着教堂的外围,阳光还没照射进来之前漫射光很均匀,不会影响岩石的质地表现;教堂的更外围区域,可在阳光初升后利用好的光线来衬托。圣乔治教堂同其他教堂有些不同,人们一周只有一次是一早去那做祈祷。为此,我专程去了两次。

在拍摄时,我不再去思考技法,我想我的内心应该是和快门连在一起的,眼目所及的许多场景自然便触发了我最原始的拍摄本能。画面的干净和力量感是我想要赋予拉利贝拉的影像语言。

每天反复进出这些地方,我试图将自己隐形,只在一旁感受和观察,看一袭袭白袍在岩石堆砌起的空隙间或快或慢地穿行,听信徒们眼目紧闭或贴着岩壁或伏地诉说对神的虔诚,在日光落下的那个瞬间按下快门。

人是我想要的画面元素,然而,我希望他们是融于环境的,不突兀的。教堂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他们的思想和肉身和这里紧密相连,他们天然是这里的一部分。于是,教堂的结构和样貌大多只被我作为人物的烘托,那些建筑物光亮和暗影里的白色身影成为我追逐的主体。

为了拍到自己想要的画面,等待是必要的,幸而拉利贝拉并不大,足够我每天来回很多次,只为等待我期待的场景,等待人与人之间相互呼应的瞬间。

少年站在木门前,望着教堂外,若有所思  F1.4,1/125秒,ISO1250
少年站在木门前,望着教堂外,若有所思
F1.4,1/125秒,ISO1250
教堂内的神职人员手捧经书,默默祷告  F1.4,1/50秒,ISO1250
教堂内的神职人员手捧经书,默默祷告
F1.4,1/50秒,ISO1250
穿白色纱袍的妇女  F2.0,1/100秒,ISO200
穿白色纱袍的妇女
F2.0,1/100秒,ISO200
拉利贝拉海拔最高处的村庄,一个归家的少年  F4.0,1/500秒,ISO100
拉利贝拉海拔最高处的村庄,一个归家的少年
F4.0,1/500秒,ISO100
在祷告的神职人员  F4.0,1/20秒,ISO2000
在祷告的神职人员
F4.0,1/20秒,ISO2000
一位卖柴木的妇女正准备去集市  F2.0,1/1600秒,ISO200
一位卖柴木的妇女正准备去集市
F2.0,1/1600秒,ISO200

拉利贝拉旅行贴士

•拉利贝拉11座教堂门票价格约为300元人民币,4天内有效。

•岩石教堂内部光线弱,请尽量尊重宗教场所的肃穆,不使用闪光灯。一般情况下35mm f1.4镜头,在ISO调到2000时快门可以跟得上。

•拉利贝拉镇每周六山坡上会有集市。一早人们赶来,搭起简易遮阳帐篷,从家畜、牛粪、衣服到日用百货,买卖什么的都有,很是热闹。

•当地会出现一些孩子索要钱财的情况,请尽量拒绝。相比让他们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不如让他们帮你一个忙,再给予他们报酬。

•拉利贝拉位于高海拔地区,早晚温差大,夜晚温度很低,注意携带保暖衣物。

摄影师 王毅楠 上海人,独立摄影师,旅行者 每年有近2/3时间会在全球各地游走。关注人文题材,擅用光影将人物融于所摄环境中。
摄影师 王毅楠
上海人,独立摄影师,旅行者
每年有近2/3时间会在全球各地游走。关注人文题材,擅用光影将人物融于所摄环境中。

via Fot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