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llei B35

Rollei 35凭借自身特点获得的空前成功,不过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相机工业的发展,日本几乎立刻成为了35mm机械相机生产的忠实追随者(也坚定了日本以后是相机工业发展)。由于日本的制造成本低廉,管理技术较先进,其廉价仿制品无论品种还是价格,都极具竞争力。从而生产的产品上市后迅速挤占了Rollei 35的市场。于是,在1969年适时推出了Rollei 35的廉价版“Rollei B35”作为对日本仿制品的有力反击。

Rollei B35搭载了蔡司的三片三组Triotar 40/3.5镜头,以替代价格较高的四片三组的天塞(Tessar)镜头;并且用禄来自产的没有慢门的Prontor快门代替了Synchro Compur快门。快门时间则去掉了1/30秒以下的挡位,保留了B门,1/30秒以上挡位与Rollei 35相同。抢眼的快门拨盘和光圈拨盘也从机身正面消失,将快门时间盘改设在镜头根部,光圈盘设在镜头前部的调焦环稍后部,使得快门时间盘、光圈盘又重回经典设计的位置.

B35使用的是内置硒光电测光表,取代了35型所采用的硫化镉测光系统。而设计师在当时显然没有预料到,这个测光系统的优势在汞电池无处觅踪的今天得以体现 — Rollei 35的测光需要一个PX13型号的汞电池,而B35的测光是不用电池的。

B35外型尺寸与Rollei 35相仿,只是高度降低了2mm(97×32×58),重量减轻了100克,仅为270克。与Rollei 35相比取景窗由右侧移到了左侧偏中部位。将Rollei 35的硫化镉测光窗去掉,改由在取景窗旁的硒光电测光板代替。同时改换了镜头定位锁定钮的位置。早期型号是德国制造的,从1971-1978年,开始在新加坡工厂生产Rollei B35,初期亦是采用Carl Zeiss镜头,黄铜外壳,表面喷涂处理,机身分黑白两色。从1975年开始外壳改为铝合金制造,全部为黑色,使用Rollei标记的镜头。序列编号:4600000-4699999,在新加坡共生产了10万台。

其实对于不熟悉Rollei 35的爱好者来说,简化版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机身正面的快门拨盘和光圈拨盘,所以在购买的时候看到没有两个大圆盘的情况下,看看价钱是否很低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