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明天何处是你家?

James Mollison儿童摄影作品赏析

[box_left] James Mollison

以类型学的摄影方式勾画了人类童年的脸谱。跳出区域、种族、国家的局限,从全球的角度给孩子的童年拉出了一个剖面的谱系,让阅读者从不同个性的对象当中组合出新的意义来。 [/box_left]

看到 James Mollison的“孩子们住在哪”的系列影像,不由得让人想起桑德或贝歇夫妇及其弟子的作品,James Mollison用类型学的手段,调查式拍摄,分类审视和我们同居一个星球的孩子。当年桑德“从依附于土地的人开始,上至贤明,下纪至愚鲁,依据最精细的分类进行审视”,拍摄了《时代的面孔》,终生抱憾未能完成他的《人类的面孔》,James Mollison 这组儿童系列,续写了桑德“人类的面孔”的孩子篇,并走得更得远、更深。

海德格尔说:“如果没有人,作品就没有意义,我们领会的不是意义,而是存在者和存在。”James Mollison的孩子世界,无论我们有怎样的成见、何种的视野或不同的教育背景,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影像通过对孩子生存世界的追问和人类对孩子生存的淡然与冷漠的洞察,揪住了阅读观看者的神思,提出影像之外的哲学问题,也是对人的存在及其根源的关心与拷问。

James Mollison给孩子以尊严,体面而正式地展示孩子面孔或身长的四分之三,孩子们表现他们自己,影像折射出的却是他身后的世界,影像背后就是我们的世界。

James Mollison影像展示了人类童年的品质,影像中的这些孩子,是对人类童年的一种关照,我们熟悉他们的生活每一个细节与场景,因此,我们从不同类型的影像当中,看到了一种相同的典型,那就是人类童年品质的标记。James Mollison作品具有浓厚的“面相意识”,唤起人们对日益危险的时代与环境的警醒。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自己已经无法审视,我们还沉溺于种种的纷争与战火中,孩子们的面相已经显现出未来社会的危机,人类该反思:我们将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孩子,给我们的未来?

海德格尔曾说:人类要诗意地栖居,孩子们却向我们发问:我们将栖居何处? JamesMollison的影像是不是预言着什么?时间已经告诉了我们。

李,10岁,和她的父母住在北京的一幢楼房里。她是独生子女。她就在家附近的学校上学。她喜欢数学和音乐课。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每天晚上都要花三个小时以高标准完成她的作业。她每周放学后,还要上两次古典芭蕾课。在她的校园生活中,她还有三次参加由部队组织的夏令营活动。为了准备这些,她还得参加军训。李长大以后不想在部队里,她想成为一名女警察,以保卫人民。

Joey和父母及他的大妹妹住在美国肯塔基洲。他11岁时,经常和他父亲去打猎,他7岁时,就拥有了两支短枪和一把弓,并有第一次捕鹿的经历。他一直希望在接下来的打猎季节里用弓箭,因为他已经开始尝试用枪了。他喜欢户外生活,希望能够和大人一块去打猎。他的父母经常把所获得猎物做成美食。Joey不同意动物只有在运动场上捕杀。当他不外出打猎时,他就上学。他喜欢和他的玩具龙Lizard和Lily 一起看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