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的瞬间

承前所述,台湾的摄影理论有若荒漠一片,自然无法由既有的文献中,探讨布列松的”决定性的瞬间”意指为何,但若因此退缩,便欠缺了学术的能动性。

因此,本文以摄影发展史为轴线,将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置于历史脉络中进行探讨,尝试了解何以此说成为如此脍炙人口的经典摄影名言。

在此之前,让我们先对摄影发展史有个概括性的了解,首先,摄影术的发展是为了辅助绘画,使画家能够捕捉到自然景色,使其离开景点后,仍能看着照片作画。1829年,法国人达盖尔(Dagurre)研发出新的摄影术[1],他称为“达盖尔摄影术”(Daguerreotype)。这个达盖尔摄影术的发明,可谓是摄影技术第一次的突破。

何以见得?在此之前的摄影术,被称为是“日光绘画”,曝光时间最少要八小时。[2]而达盖尔摄影术,将曝光时间缩减为半小时,而曝光时间的大幅缩短,当然有利于推展摄影术。

1851年,是摄影术的第二次重大突破,本年度阿查(Archer)提出了“火棉胶摄影法”,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代了以往的方法。这个划时代的突破仍旧奠基于曝光时间的缩短。假若是拍摄风景或建筑物的大型底片[3],需要10秒到90秒,至于小型的人物肖像照,则只要2秒到20秒即可完成。


布列松作品

摄影术的第三次重大突破在1892年,科达伊士曼公司发展出和现代底片相似的“胶卷”,[4]这种胶卷和火棉胶摄影时代相较的优点是,底片尺寸大幅缩小,曝光时间也和近代底片相差无几,且规格统一,不再像之前的时代底片规格各自为政,不利推展摄影事业。但此胶卷,仍有一致命的缺陷,便是以硝基纤维(nitrocellulose)为感光材料。众所周知,硝是制造炸药的原料,因此拿这种底片在街上走的摄影师,其风险可以想见。

第四次重大突破的意义,在于“安全”。1930年,研发出无燃烧性的醋酸纤维(cellulose acetate)底片,取代易燃的硝基纤维。此时,近代摄影术的革命性进展遂告完成。

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次的技术进展趋势,有了不易燃烧的小型底片、极短的曝光时间,摄影技术的下一个进展,就是依据底片规格,制作精良的小型相机。也就是说,到了技术纯熟的时代,摄影术才开始普及。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主角,布列松,于两年后,也就是1932年购入生平第一台相机,开启其一生的摄影事业。

但光由摄影术的进展,我们无法全面了解“决定性的瞬间”在摄影史中的全面意义。所以,我们由摄影的各个子领域的发展,来继续探究“决定性的瞬间”在摄影史中究竟该占什么样的地位。

风光摄影:提到风光摄影,和水彩风景画一般,都是属于英国人的得意杰作。事实上,风光摄影也是摄影术最早出现的几个子领域之一。因为起初摄影是辅助绘画的工具,由19世纪至今,仍是热门的子领域。

建筑摄影:19世纪中期出现,是由风光摄影这个领域所衍生出来的次领域之一,常是拍摄欧洲的寺院以及宫殿、博物馆等等。

肖像摄影:和风景摄影一样,也是摄影术初创时便有的摄影子领域,但在19世纪中,因为摄影术的进步,得已普及,使得之前只有王公贵族才能拍摄的肖像摄影,进入寻常百姓家。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拿破仑三世喜爱肖像照,也因此使肖像摄影风靡全欧,当时的名人照片,如现在的风景明信片一样,在各文具店及邮局贩售,有趣的是,价格随着人物的名气而有所不同。

战地摄影:近代战地摄影的滥觴,可以朔自1855年,英国摄影师罗杰‧芬敦(Roger Fenton)在克里米亚战争所摄得的360张照片。但细究这些相片,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却不能给人战争的感觉,原因在于载满摄影器材和暗房的大马车,是攻击的显着目标,所以芬敦不能直逼最前线,在征战过后拍摄一些战场的残蹟。此后,不论是1857的印度抗英战争、1859的奥地利萨丁尼亚战争、1860的鸦片战争、1861年到1865的南北战争,都有一批被称为是“战地摄影家”的摄影记者出现。但此时仍受限于器材因素,仅能拍摄一些断桓残壁表达战争的可怖。

旅行/探险摄影:19世纪中后期,也就是火棉胶摄影法普及之后,摄影家兼探险家们受到学界或政界的资助,前往古迹或密林中探险搜秘,拍回许多令西方人震撼的壮观景象。

社会摄影:19世纪末期,批判当时工业化的社会造成许多弊病,为摄影一新兴领域,批判写实力相当强烈,也因此影响了社会改革。


布列松作品

以上简介了布列松之前的摄影发展简史及摄影次领域的发展。其中摄影发展简史与摄影次领域的发展,若分开来看,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但若将其完形,进行互为图底式的参照,那么我们便可发现,1930年之前,因为摄影技术的限制,导致所有的摄影领域都是在静态中进行。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检视摄影的各个次领域。无论是风光摄影、建筑摄影、肖像摄影、战地摄影、旅行/探险摄影、社会摄影,都是静态摄影,也就是不强调人物主体的动作,所以,以现代摄影学的视角回顾摄影发軔期的相片,常会有主体“动感不足”的批评。

但“动感不足”的批评恰巧论证了“决定性瞬间”的重要性。在这种“无动态”的画面里,自然不强调动态美学,只能呈现静像之美,但静态美学的极致,必然出现亢龙有悔式的瓶颈。

再回到摄影术的技术发展来看,摄影术的第一次突破,是曝光时间由八小时缩减为半小时;第二次突破是半小时减为几十秒;第三次突破是出现了现代意义的底片。我们由时间的意义来看,就是相片的完成时间,由八小时缩减到几分之一秒的进程。所以,摄影的突破,是代表和时间不断竞争的过程。

在摄影的第一次突破前和第二次突破前,受限于感光原件的限制,是没有办法拍摄动态影像的,直到第四次突破后,摄影术才有拍摄动态影像的可能性。由1930到1952,[5]这22年间当然有不少杰出的摄影师拍出不少具有动作性的影像,但那也只是“拍照”而已,并不能提出一种摄影的观点,去让世人知道具有动作性影像的摄影,该在摄影史中,占何等重要的地位。

所以,由此可知,在这样的摄影技术演进之下,必然会有一位时代的先行者站在浪潮的前端,强调“摄影时机”的重要性,这是历史的必然性。而这位时代的先锋,就是Henri Cartier Bresson。决定性的瞬间,就是在恰当的时间点[6]击发快门。

由以上摄影史的梳理,可以看见布列松所谓的“决定性瞬间”,在摄影史上扮演承先启后的地位。他不但承继了自摄影术创发以来的几何、构图美学,更开创了主体动态的美学。自他之后,后进摄影者才意识到主体动态的重要性,这也是哈斯(Ernst Haas)将他比拟为“一道摄影师无法避免的门”之要因。

3评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