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 霍克尼 为摄影拼贴艺术着魔

文字整理:黄明芳

以前,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毕加索对音乐毫无兴趣,他是个乐盲。但他却能极度准确地把握绘画中的明暗对照。他从图像里看到的音符比任何人能听见的都多。

——大卫· 霍克尼

霍克尼是一位绘画、摄影和设计大师,几十年来他不断挑战各种艺术门类,孜孜不倦地把绘画、摄影和设计融合在一起,以新的方式呈现摄影。他的影像,既有精细的照相写实,又有变形夸张的拼合,那人与存在,人与社会细微奥妙的变化深藏于他的作品之中。他总在单调而幸福的生活中,提取出充满深情的形象。

姚璐解读大卫·霍克尼

对于大卫· 霍克尼,可能摄影圈的人士未必熟知,然而他却无疑是当今国际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

翻开《大卫· 霍克尼论摄影─和保罗.乔伊斯的谈话录》,引言里写道:“1982年6月末的一个下午,我走进了伦敦科克街上的诺埃德乐美术馆……我对那些不计其数、不屑回味的摄影影像早就看腻了。那次是想去看看霍克尼的摄影展。一进展厅我大吃一惊─我跨入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新天地,这是人生中难得的时刻─视觉领域的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展现在我面前。”

霍克尼的拼贴不同于普通照片裁成数张小照片拼合,他的作品给人以奇妙的拼贴快感,而身为画家的霍克尼亦赋予拼贴作品以绘画般的感觉。

在大卫· 霍克尼的拼贴摄影作品里,从天上的白云到远处的教堂以及近处坐着的他的母亲,甚至自己脚面的画面都能映入我们眼帘。囊括如此宏大的场面,却没有借助“鱼眼”镜头。他的作品里,建筑、人物,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合情合理。他拼贴的每一张照片都合理、有机、自然的结合在一起。拼贴摄影技术不是霍克尼的专项,早年英国雷兰德的《生活的两个方面》和中国的摄影大师朗静山的“集锦”摄影,莫不是利用拼贴完成。但是霍克尼的作品却有着与前辈们不同的观点和效果。如果说,雷兰德和朗静山的作品是以整体的艺术境界为主,那么,霍克尼不去拘泥这些,他更关注的是作品的呈现和架构空间,即所谓的立体主义的理论。在他近30年的摄影艺术生涯中,他利用照相机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他的摄影拼贴作品让人眼前一亮,似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奇妙的世界,这一独特的形式已经被人们称为“霍克尼式”拼贴。

本期推荐大卫·霍克尼专家:姚璐

姚璐: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教育委员会研讨中国摄影教育现状委员会委员。绘画及摄影作品被多家国内外博物馆收藏。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大事记

  • 1937年7月9日,出生于英国约克郡布雷德福,是五个孩子中的第四个。
  • 1953年大卫· 霍克尼进入布雷德福艺术学院学习绘画两年。尔后进入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学习,获该院金勒斯奖。
  • 1964年1月开始用宝丽来拍照。1967年,买了部135相机作为他画作的辅助工具。
  • 1982年,巴黎蓬皮杜摄影艺术中心建议给霍克尼的照片办一个摄影个展。他开始思考如何将二维空间转换为三维。5月,他完成150幅作品,6月,办了一个展览,称为《用相机作画》,7月,在蓬皮杜摄影艺术中心开展。
  • 1983年美国国庆节那天,他为自己的母亲创作出一幅照片拼贴画。随后他的展览在美国沃克艺术中心展出,并在美国和欧洲巡展两年。
  • 2011年7月,霍克尼获得“最具影响力英国艺术家”的称号。2012年第一天,英国女王将限量24枚的“功绩勋章”授予霍克尼,认可了其“国宝”级地位。
  • 2012年1月17日,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举办大卫· 霍克尼作品专场,推出150件他从1954年平板印刷作品到上世纪80年代的蒙太奇系列照片。

保守国度的叛逆者

大卫· 霍克尼出生于英国。 在我们的记忆和习惯里,英国的艺术非常传统,甚至还很有些保守,但是正是在这个有着坚固的传统堡垒的地方却屡屡被一些反传统的具有激进风格的现代艺术家们所攻破,像亨利·摩尔、培根·法兰西斯等,而大卫·霍克尼更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

早年的霍克尼就是个风云人物,这个战后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作品里少了那种战争带给人们扭曲的心灵的纠结而更多了些轻松、明快的色彩、敏锐地抓住生活中的瞬间以及那公开了的又有些暧昧的情节,他的画作总是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引起了一个个的轰动,让人们驻足在他的作品前回味无穷。

霍克尼个性好奇,对什么都爱尝试。1964年,他迁居好莱坞,只因为那里有充足的“阳光、海水和性”。他的这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伦敦艺术界,但更令人震惊的还在后头。一到好莱坞,他就把自己的深色头发染成金色,并大胆尝试波普风格。

在摄影中找寻不寻常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霍克尼在摄影上也吊起了人们的胃口,说偶然其实未必准确,很早霍克尼就拍摄图片,像大多数人一样,对于摄影都有着一份特殊的爱好,也像大
多数人一样,他往往拍完照片并不怎么整理,更何况,一个画画的还经常借助照片收取绘画素材。像许多当代艺术家一样,他也以这样一个常规的传统和方法进行自
己的绘画创作,然而,霍克尼却在其中找寻着一种不同和某种不同寻常的东西。当达盖尔银版法拍摄的照片刚问世时,
画家德拉罗什(Paul Delaroch e)曾耸人听闻地宣称:“从今天起,绘画将寿终正寝。”

但在霍克尼看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以化学方法拍成的照片使绘画创作与借助透镜进行观察的方法产生了彻底的决裂。凭借着艺术家对于观察外界事物的敏捷的素质,大卫· 霍克尼始终不认可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摄影师用广角镜头拍摄的东西,他用朴素的观察观点认为那种严重变了形的场景和人物不是我们通常的眼睛里看到的事物─很虚假,让人感觉很不舒服,用他的话形容“糟糕极了”。他想用摄影手段继续着自己的绘画观察的道路。

用宝丽来拼合全景照片

我们都知道,镜头如同我们的眼睛一样,像一个严格的物理仪器,它所观察的外界是一个以透视点形成的景致。这个观点和规律是霍克尼欣赏的,也是他钟爱的。可是,即便是最大的广角镜头也拍不出一个全景,即在一个正常的影像下的景致,广角镜头做不到,因畸变,失去了物体原有的美感,这是大卫· 霍克尼不能容忍和接受的。所以,他宁可将一张张照片逐一的拼贴起来,使之成为一张概括全景的画面。于是他使用宝丽莱相机拍摄同一对象的不同的局部,再拼合回原来的整体。受到相机的视场变形以及人手操作的影响,不同的局部照片之间不可能完美地对接,经常会出现重叠或者错位,甚至视角的偏移。但是每一张照片都很好,是与标准视觉观看一致的照片,但不是囊括全景的图片,而拼贴后的图片将一个广大的景观拼凑完整,即便拼贴的不是那么严丝合缝。然而这些对于他来说并不重要,因为,在霍克尼看来,这是不是一个完整的图片不重要,重要的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合视觉规律的景别。

“我不认为生命就是关于奖赏,我会把它们都扔在抽屉里。它们对我来说没什么价值。我更看重生命中的友情。”

—大卫· 霍克尼

立体主义的影响

霍克尼早年追随毕加索,并深受立体主义的影响。立体主义的关键,就是观察事物的方法。

我们容易以立体的眼光观察一个事物,但却难以在一个二维的画面里进行表现,西方绘画里不得不借助透视、明暗、调子等等手段使被画物体“立体”起来,但究其实那只是一个能够看的假象而已,仅仅是一个效果─一个借助外界的因素造成的效果而已。而真正的立体是在物体的内核里,现代艺术之父塞尚很明确的提出了这个观点,伴随着这个观点,毕加索创造了立体主义观点,他是从各个角度观察物体并在物体内部找出结构的关键,然后用简捷的线条加以阐释。当然,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那些近似抽象的线条和创作形象和手法,往往不太理解和接受,因为这里面有着文化和地域和时代的差异。一个立体主义者(姑且我们这样称呼他)做起来是很鲜明的,在这样一个观点指引下,他创作了一大批这样的摄影作品,一经展出,使人们眼前一亮。

当然霍克尼也有另外一些拼贴,则是采取类似接片的方式,连续拍下同一物体各个方向的照片,拼贴后形成鱼眼镜头一般的透视变形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那是人为的做出来的效果,充满着乐趣。

吸取中国及世界先进文化艺术

霍克尼喜欢旅游,他总在旅游中吸收着世界各国先进的文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就来了中国,并苦心学习中国传统的卷轴式绘画。中国画里讲求的“形随步移”与他的观点如出一辙,比如明代陈洪绶的《水浒叶子绣像插图》,从中可以看出,林冲、史进、刘唐那矫健的身形不是现实生活中能实现的身段,虽然我们看到的是线描的人物,却能从中看出,画家其实是立体的环绕着人物完成的这些构想,看刘唐的形象就是一个360度观察的结果,而线只是画家创作在笔下的一个总结。细细看来,那都是具有各个面及角度的立体形象!中国民间的剪纸形象里,也不乏毕加索式的人物符号,《中国民间剪纸》虽然,古人和民间艺人不知道什么毕加索、王加索。

大卫· 霍克尼对中国和中国绘画都有着很深的情感,他研读中国的卷轴画。在中国的艺术里,他吸取了很多的养分和精华,变成了他的创作动力和源泉。迷上了用iPhone和iPad作画如今这个勤奋的“老头儿 ”仍然每天坚持在他的纽约的利用旧的网球场改建的画室里辛勤的创作着,他被称为“英国活着的最出名画家”。他的创作手段层出不穷,什么传真机、影印机、宝丽莱快照、 电子刨笔刀……无一不是他的绘画工具。近两年,追随潮流的他又迷上了用iPhone和iPad作画,最近,他又以 iPad做画。他乐观幽默,我们从他作品里能感受到那种轻松和始终保持的新意和激情。

关于大卫·霍克尼的链接阅读

A.霍克尼和他的父母画像合影

B.1972年霍克尼在自己的工作室作画

C.霍克尼喜欢潘太克斯110,他在美国创造出一幅巨大的美国大峡谷的拼贴照

D.霍克尼天生叛逆,1962年在皇家学院读书的时候,曾因为不愿意写期末考试论文,而被学校警告不允许他毕业

E.霍克尼被称为英国艺术教父,因为他足够老,也足够伟大。他说:“我对世界的印象,受摄影术的影响。”他把摄影拼贴视为观看世界的新方式

F.霍克尼始终对新技术充满兴趣。2010年10月,他的“娇艳欲滴的鲜花”(Fleurs fraiches)的个展,就是展出其通过i-Pad和i-Phones创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