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勃麟, 1973年1月7日出生, 1995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 200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
他的成名作就是将自己伪装成隐形人,隐藏于任何环境背景下。他的每一张照片都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最多竟然长达十个小时。他将自己当作一块空白画布,加上助手的一点帮忙,他可以把自己画成和身后环境几乎一模一样。结果令人乍舌——有的时候路过的人在他一动不动的时候完全觉察不到他的存在。虽然刘勃麟的伪装艺术令人啧啧称奇,但他其实是想传达一个信息:”中国艺术家的处境非常艰难,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直接原因就是很多艺术家的工作室被强制拆除。他说:“我想通过主题为《城市迷彩》的照片在沉默中进行抗议;抗议艺术家们恶劣的生存环境,抗议社会对于艺术糟糕的态度。”
虽然刘勃麟的伪装艺术令人啧啧称奇,但他其实是想传达一个信息:“中国艺术家的处境非常艰难,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直接原因就是很多艺术家的工作室被强制拆除。”
城市迷彩 看图学习
“隐形人”刘勃麟
摘自《青年报》 (上海) 文/王佳璐
在杨树浦路2218号的美国通用电器老厂房里,也曾留下过刘勃麟的踪迹。
艺术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但很少有人会选择把自己做成一件艺术品。而刘勃麟却索性消失在了自己的作品里。
在位于上海市杨树浦路2218号的老厂房里,只有为数不多的有缘人,曾在蓊蓊郁郁的青苔藤蔓中,发现了隐形人的踪迹。从北京的索家村、鸟巢,到意大利的斯卡拉歌剧院,“隐形人”刘勃麟为自己制作了一件又一件“隐形衣”。
消失 藏匿在货架间的“隐形人”
敷上一张当地厂家生产的美容面膜,套上一件布料发硬的廉价迷彩服,在他扣上袖扣的瞬间,刘勃麟的工作便已经开始了,今天的背景是商店货架。刘勃麟在网上有一个神奇的名字“中国隐形人”;很快,他就会像传闻中说的那样“隐形”。
摄影师还在不远处调整器材;助手捧着调好的颜料盘,贴着刘勃麟的面膜仔细端详了一会儿,然后把右手握着的一支方头油画笔蘸了蘸盘子里的丙烯颜料,在右脸离鼻寸许处下了笔。刘勃麟施展的“隐形术”,就在自己的身上画上与周围环境一样的色彩条纹,将背景精细地拷贝在自己的衣服和皮肤上。通过某一角度拍摄的照片,经过伪装的刘勃麟从头到脚都自然地镶嵌在画面中,与背景融为一体,就像是一个透明的隐形人站在那里。
使刘勃麟名传千里的,正是这套主题为“城市迷彩”的照片。今年37岁的刘勃麟是一个艺术家,毕业于中央艺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从2005年起,他就张罗了一些搞艺术的朋友帮他制作“隐形衣”。至今已有足足五年了,作品上百,但是刘勃麟似乎仍不死心,依旧想着法儿要将自己“消失”。
2010年的冬天,北京没有下雪。刘勃麟联系了几家超市,想要和先前一样现场作画,无奈超市最终还是因为怕影响生意而拒绝了他。于是,这次刘勃麟打算把超市搬到自己的工作室里来。
助手成功地租来了商店的货架。准备货物也不是什么难事,不消一会儿,货架上就整整齐齐地摆放了各色饮料罐头。这时,刘勃麟已经换好了还没有上色的迷彩服走出来,站在货架前,让摄影师拍了一张初稿。刘勃麟在电脑上仔细地看了一会儿初稿,叫来三个上色的助手,开始分析上色的重要部分和上色顺序。橙汁的橘黄色,易拉罐上的宝蓝色,汽水瓶的透绿色……为了能够真实地再现背景的色彩,调色环节还是花了不少工夫。忙活了半天后,刘勃麟又站到了之前拍照的位置,让助手们替他上色。这天,刘勃麟又像块活化石似的,一动不动地站了四个小时。
完成这个作品后,刘勃麟打算回滨州老家和父母过年。
成名 那是一次命运的玩笑
“ ‘隐形’其实不是我说的,是媒体说的。我都说自己是自我‘消解’。”刘勃麟略带自嘲地解释着网上的追捧。刘勃麟自己也没有想到,当时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念头,竟然为他铺就了成名的道路。
“越靠近艺术,我就感觉越舒服。”2005年5月,刘勃麟辞了在山东美术学院代课老师的工作,到北京成为了自己导师的助手,在位于北京索家村的工作室里工作。除了帮导师做做拟稿,刘勃麟还帮忙管理着工作室里的一些日常事务。当时的索家村被人们称为“索家村艺术工作营”,聚集了中外艺术家140多位,其中不乏名望之士;业内人士更是将之视为亚洲最大的艺术家聚居地。因此,对于刘勃麟而言,索家村就是他实现梦想的宝地。
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不久后,索家村面临被拆。
由于开发商将绿化用地用来建造了房屋出租,这才诞生了索家村。然而,这也成为了索家村面临被拆的原因。2005年11月16日,索家村奏响了拆迁的序曲,第一批围墙被推倒。昨日尚且兴隆的梦想宝地,今日却是满眼废墟,美术用具散落一地,回到索家村的刘勃麟突然感觉有一股暗潮在胸中翻滚。
“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当时真的给我的刺激不小。”刘勃麟说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有些激动,“工作室就这样没了,想想当时,没有钱,没有工作,我就像是社会的多余人一样。”11月18日,刘勃麟找了几个在索家村的朋友,下定决心开始制作“隐形人”。
他们的第一幅作品就是以墙上巨大的“拆”字为背景,人物在照片中若隐若现,似是透明物体。之后不久,当地艺术家举办了一个抗议性的展览,刘勃麟的照片被选为了展览的海报。从此,索家村的艺术家们也知道了这个名为刘勃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