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必需被知道”——顾峥谈张新民作品

《包围城市——中国农民向城市的远征》一书出版后,受到了社会学家及三农问题专家的广泛关注,《时代人物周报》采访了摄影理论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顾铮。

“他是试图以全景式的规模来呈现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中最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农民的离土与融入城市的过程。”顾铮认为,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张新民一直在从事这个巨大的影像工程,意义非凡。

在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张新民从现实中摘取了许多瞬间,具体而细微地呈现了中国农民在城市中如何生存并逐渐转化为市民的过程,将农民在城市生活的丰富内容作了精彩而又细腻的呈现。他用自己的摄影作品将城市化进程中不被大众传媒注意甚至有意遮蔽的暗部或者说“另一个部分”做了细腻的呈现。“他以自己不屈不挠的镜头,挤开了真相之门的一丝门缝,让人们了解了在表面堂皇背后的水深火热。”

回乡的汽车上
回乡的汽车上

对于张新民积10年之久做出的这种努力,顾铮表示,张新民在视觉与文字上的代言,让更多的人们知道了底层的存在状况。“民工作为社会的底层人物,在获得自我表述的话语能力之前,他们的境况必须首先‘被知道’。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他们将来得到发展、表述自身的权利与机会创造可能。”顾铮说。

在张新民的作品中,不时可以让人体会到农民与城市的紧张关系。顾铮特意举张新民拍摄的那张高楼擦窗工人的照片为例阐述这种关系,认为摄影师从一个俯视的角度拍摄的这个在窗外工作的民工,因俯视所造成的强烈的透视感可以让人们发现,这个民工与他周围的水泥丛林之间,事实上形成了一种“人在城市如临深渊”的险恶关系。“这正好从视觉上定义了农民在城市中的处境:周围的环境对他是冷漠的,他在城市这个空间是无助的,可以作为援手的资源是有限的,就像他只能抓紧手中的这根绳子一样,农民在这个城市中孤立无援。”

采访中,张新民曾多次提到他作为摄影师的无力。对此,顾铮表示自己非常认同,“如果社会的其它力量不联手参与,摄影的无力感就会更加明显,我们更多是需要从制度层面推动社会进步。”

2评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