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灯笼商店门口我停下脚步,店主人坐在一堆点亮的灯笼中间,一点一点细心地缝制手中的灯笼,只见她熟练地半撑开灯笼骨架,将裁好的绸缎包裹在骨架周围,然后用针线缝补接缝的地方,缝补完成后,将灯笼骨完全撑开,这时候再用剪刀减去接缝处多余的布料和线头,看着她熟练地操作,谈笑间一个灯笼就制作完成了。在她的身后堆满了未成形的灯笼骨架,以她的熟练程度,大概要完成这一屋子的灯笼,也不会需要太久的吧。
我在一处并不显眼的旧牌坊大门前举起相机。院内是个很空阔的院子和门庭,看起来都保存的十分完好,也像是旧时候的衙门建筑。好奇地走进院子,才知道这里是一个制作灯笼龙骨的作坊。不同的屋子里在进行着不同的工序。一位会说简单中文的中年师傅说,通常一个熟练的当地人,一天可完成10个左右的成品。
这座旧宅院位置相对偏僻,所以也很安静,只能听到不同房间里此起彼伏劳作的声音。我的到来也许打破了这份宁静,所以在征得他们的同意之后我才举起手中的相机。工人们似乎并不介意,偶尔会抬起头冲我友善地微笑一下,然后用越南语和伙伴低声议论几句,然后偷偷地笑,接着又自顾自忙手里的活计。
据说,在满月之际(阴历每月十四号)到达会安,你会在古城内看见当地人穿着传统服饰进行演出游行。家家户户会挂出彩色的灯笼,居民和游客一起回到了从前那个没有电灯、没有汽车,日落而息的农耕年代。大的小的、圆的尖的、胖的瘦的、橄榄形状的满布会安古城。整座城市被笼罩在一种奇特的氛围中,街道上的摩托车被禁止,人们摆出茶点小食、组织游戏,有着节时特有的热闹氛围。
入夜时分,灯笼成为装点古城优秀的道具。夜幕下的灯影摇曳,和千百年前的夜色相比不曾有丝毫改变吧?
灯笼骨是这样做成的
1.取自会安附近山区的竹子被放在蒸气室内加热半小时后取出,置于阴凉处晾干,但不得过分干燥,也不能放在强光下暴晒。
2.用竹刀刨去竹面粗糙的表皮,工人根据灯笼的大小裁取竹条所需的长度之后以交叉方式完成灯笼外围主体。在灯笼中间,扎数圈竹圈以固定之用。
3.糊灯笼,先裱棉纱布,再粘2层做灯笼用的彩色绸料。裱糊棉纱布要先将稀释的胶水均匀地平刷在骨架表面,再将剪好的纱布轻放在灯架上,再用刷子蘸胶水刷平,否则灯面会成为脏乱一片。
4.将灯笼放在阴凉的通风处晾干。
5.最后一步就是在贩卖灯笼的商店里,把挑选好的灯笼骨和精美的灯笼布粘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