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兄弟身后的抓拍

“我们那个地方的老百姓很多都没见过照相机,照过相的都很少。我第一次从北京回来,全村男女老少都挤进我家来看我,我担心别人看我眼光不一样,觉得我拿相机‘炫耀’,所以我会故意找到弟弟的旧衣服穿上,有时候借个自行车,骑着自行车沿着黄河几个村走一走。那时候我拍摄90%都用长焦镜头,离得远远的,偷偷拍摄,就怕惊动对方。有些时候带着弟弟,就架在他的肩膀上拍,甚至让他胳膊挡着我拍。每次回去四五天,拍摄20多个卷。”有些拍摄朱宪民会专门计划去做,比如最热的时候、最冷的时候、麦子收割的时候等等,也有的时候就是遇到什么拍什么,比如婚丧嫁娶。老乡们非常朴实,有的人还追着朱宪民给钱,说照完相得给钱;还有的就把他让进家里,给他拿枣和梨子,“那时候黄河老乡的质朴和善良很让我感动”。

85%黄河人肖像+时代符号

拍摄初期朱宪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要拍摄什么样的专题,只是直觉要“留”下一些东西来。有一次,看到老家路边一个卖绿豆芽的汉子,觉得很生动,结果用长焦镜头拉到近前一看,竟是他中学的同桌。“在学校时他是班长,比我强多了。当时我许久按不下快门,也没有勇气和他打招呼,我感叹起人生的机遇,更暗下决心要用最平常的心态进行创作,这定格了我以后所有的拍摄态度”。

后来这些照片只发表了一回,因为受到了批判,觉得拍的东西不美、不先进。但是他依旧利用节假日以及出差的机会坚持拍摄。从开始的看大戏、劳动、屋里房外等见到什么拍摄什么,到后来他渐渐地开始更多关注最普通人的生活,“拍那占有85%的普通人的最普通的生活,而不特意去找特别穷或者特别富的人拍摄。”在朱宪民关于黄河的摄影作品中,每看到一幅影像就会有一个故事跳跃出来。他善用长焦拍摄大场面的集会或表演,也用十分朴实的中景和近景更为真实地记录下人们的形象特征,让他们身上同时留下时代最细节的印记。

这就是朱宪民 “刻画”黄河百姓肖像的方式,大半生的拍摄赢得了布列松的赞誉:“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

提亲 河南 1989

课余 山东 1988

打麦场上的母女俩 山东 1984

村委会墙外的农民 陕西 1996

小学生正月十五闹元宵 陕西 1985

民以食为天 河南 1980

3评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