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方面推荐采用施耐德的 XENON 40MM/F1.9,该镜头体积小巧,成像优异,做工用料也非常的扎实镜头非常沉手。不过要找到完美品相的比较困难,一般都有一些划痕,不过丝毫不会影响其成像。这支镜头通常会和机身成套出售,单独购买价格在2000元以内。而ROBOT最高端,完全可以超越徕卡M3相机的ROBOT ROYAL相机更是无处寻觅,而在ebay也是只能依靠运气而遇见。不过好的是价格并不昂贵,平均价格差距非常大,从3000-10000都有出现,具体还要根据相机的具体成色而定,而更加昂贵的就是ROBOT ROYAL 18(半格机),稀少不说,价格还被炒到了30000左右,有实力的朋友可以考虑一下。

工人在手工装配相机

帝国空军-战俘——ROBOT的传奇经历

很多经典相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曾经因为为军队服务或者为战地摄影师服务而名声大振,已结实耐用而闻名的ROBOT也不例外,1939年,ROBOT II代慢慢地被国防军所认同,贝尔宁将35台机器人II代相机送到了空军处接受测试。通过测试之后,这批机器人II代相机便被应用到空军侦查领域。这便是所谓的“空军机器人II”。随后,贝尔宁又接到了来自空军的大订单,订单量达2649多台。机器人相机也因此而名声大振,大订单也纷至沓来。同时ROBOT还为帝国空军开发了电磁快门和可以装载更多胶卷的专用大容量胶卷盒。机器人II代相机外观也相对较圆。取景器、计数器和快门按钮都不再像以前那样突出在外面,而是很好地隐藏在相机的外壳之内。在当时,机器人II代相机的这一造型无疑是相当时尚前卫的。也更容易被装入衣服口袋或者其他容器中,圆滑的外观拿取也更加的方便,更适合军队使用。直至1945年,共向军方供售了约2万台机器人相机。有许多来自荷兰和俄罗斯的战俘们都曾被安排在Gro?sch?nau的工厂内干过活。不过,这些战俘们并没有遭受虐待,相反却受到了良好的待遇,空闲时间也可以自由活动。

二战结束后不久,贝尔宁便将值钱的机器、数以千记的镜头和近三千台照相机装上28节火车车厢,运往原来位于杜塞尔多夫的机器人公司大本营。一部分机器人相机公司的职工则留在了Gro?sch?nau并成立了精密机械及金属产品生产厂(FEMETA),同时还生产首饰。但是,这28节火车车厢的物品却无一到达杜塞尔多夫。仅有两节车厢的东西曾被发现,其中一车厢快门还不幸坠入沟内而损坏。因此,贝尔宁打算马上东山再起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浅。在结束了机器人II代相机的研发工作之后,海因茨·基尔菲特这个大功臣却离开了该公司。在离开该公司之后,基尔菲特接手了慕尼黑的NEDO这家小型镜头生产厂。直到今天,基尔菲特也是举世闻名的镜片和配件供应商。

战俘是当时工厂的主力

通过仪器调节相机快门

1评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