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gus 是家位於美国密西根州的相机厂,这间公司在相机发展史上可以算得上占有一席地位,原因是以消售量看来她可以算是将我们目前习惯使用的135底片普及化的大功臣之一。虽然说史上第一台135规格的相机是Kodak AG生产的Retina (配合1934年Kodak推出的135底片),不过因为价格因素当时并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让这个新规格迅速的普及,直到两年后由Argus公司推出了低价的Argus A,这才在某种程度上确立了135规格的”历史地位”。

Argus的前身IRC算是一家制造收音机的公司,在Argus A 之后陆续也推出了不少畅消机种,其中还包括在电影哈利波特中登场过的Argus C3 Matchmatic,话说这部相机我也真的收藏过,她的缺点是观景窗又小又容易脏(油污?),好不容易花了一番工夫清理好,还来不及挑个黄道吉日去试试机子,就阴错阳差的让给一位摄友了。

Argus C3 Matchmatic (这一系列的造型又被称为砖块机)

Argus C-four 型约生产於1951,根据Camerapedia记载她在50年代共消售了超过三百万台,非常惊人的数量。这部相机跟她的前代同是C系列畅消机种的系列不同,造型上她不再是砖块般方方正正,取而代之充满了圆滑的弧线,不仅跟前代大异其趣,在德日机型里面也少有类似的造型。

金属的部分有铝的质感,低反光的雾面表面处理不只在触感与视觉上都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让我想到我们这个时代的3C产品喜欢动不动便是清一色钢琴烤漆但是一点都不在乎容易留下指纹油污这样稍微多想一步就可以留意到的缺点。 比较起来Argus C-four的金属处理在我看来是可圈可点。

由正面来看视觉上最直接感受到的就是三个圆形的主要装置:镜头部,对焦与快门装置。对焦方式非常特别,测距器的齿轮会带动镜头部的对焦环,叠影是圆形的,就是这个圆形测距器的中间透镜。当然也可以直接转动镜头,跟俄制KIEV的RF对焦方式有点类似。

另外镜头部旁边Argus徽饰上方的是快门设定,有六段(见图),型式是镜间快门。

机顶设计称得上简洁,回片旋钮,热靴座,计片器,快门钮与过片旋钮,过片时计片器会随着过片旋钮而旋转,快门钮也会在过完片后上升到正确位置。补充说明一下这个计片器是显示还剩几张,所以装完底片后要自己先设定为36 (或24)。

另外这部相机的操作有个地方比较不是那么直觉,在拍完整捲底片要回片的时候,找不到解除片轴锁定的装置,回片旋钮又转不动,一时之间还真的让我着急了一下。这里的回片正确步骤应该是先把过片扭拉起来,往反方向(因为底片已经拍完,顺时针已经转不动了)转动1/4圈待上片旋钮停在上升的位置,此时片轴锁定就脱离完成可以开始转动回片旋钮。

从机背可以看出机顶的平整性,是我喜爱的感觉,简单的机背只有观景窗跟闪灯同步设定(M-X)

机底也是相当简洁,机背的开关与脚架螺丝孔。机背是抽离式的

背盖

片轴的材质也是金属(铝?)的,没有做成防反光的黑色看来有些特别

镜头是简单的三枚镜片 Coated Cintar 50mm,最大光圈是2.8 (以这个结构算得上是大光圈),关於这颗镜头我的资料不多,散景有特殊的旋转效果,不过在黑白相片上比较看不出来。

实拍测试

只装过一捲LUCKY SHD 100 NEW 黑白底片,两点感想。 第一这镜头有些怕光,第二对焦的齿轮可能需要稍微校正,如果不是我近视太重,似乎合焦点都落在后方一点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