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自称是HCB弟子的相机使用者,将布列松风格错误地解读为单纯的影像游戏,擅自想像了特定规则安插在图片上,但综观布列松生平的作品,可以发现相片中的“内容”」是一以贯之的。

但是那样的“内容”,有时却像是给读者的挑战,因为过于丰富的意义,反倒让没有先备知识的读者无法“读懂”意义。

正如系列文所选择的相片,如果没有对时代背景的了解,那就只是光影与几何的组成罢了。

透过本文所选之相片,期望能让读者更了解“内容”与“读懂”的含意。

1947,Henri Cartier Bresson,亚利桑那
1947,Henri Cartier Bresson,亚利桑那
一张风景相片,通常可分为前景、中景与远景,在这意义重大的照片中[4],这三景都包含了不同的隐喻。

前景的废车,是20世纪前期所生产的车种,但在金融危机中,由於无法付出油钱与税金而被弃置,那是经济大萧条的证据。

中景的火车,其实充满文化意象,那是美国西部的象徵[5]。但那样“Go West!”、“大西部文化”的美国,在布列松眼里却是充满黑烟的。

最后是远景,也许有些不了解摄影的读者会提问:“山脉就在那里,为何远景的山也是意象的一环?不就往那边拍一定会拍到的东西吗?”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以摄影学实务来说,透过取景、构图、角度、方向、光圈与焦点的控制,可以选择让景物出现与否,这是一般摄影人在拍照前都会做的构图思考,何况是布列松?

远景的山诉说的是美国之前的美洲,是在人踏上这块土地之前就存在的世界。

透过前、中、远景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这正是历史性的现代、古典与素朴。这可以说是时间的连续,但也可以说是世界的困惑。

1947年,冷战刚拉开序幕,从一片废墟的法国来到新天地美国的布列松,不依循前辈记者的老路,以一名左倾知识份子的视角,独自观察这个资本主义的大国。对于这个国家公民对“国家”象征的热爱,他深感讶异[6],但也对资本主义生活的奢华与傲慢感到困惑。

当他把这个国家的激情与矛盾收敛过后,出版了关于美国的摄影集,但在这个瞬间他观察到镜头射线上的历史意涵,以废弃的车架为前景、蹲下,留下这张作品。

相关阅读

[1] 请见第二回

[2] 例见68学运

[3] 写一个广告员和他妻子一天的生活行踪,揭示他们内心每个时刻的感觉,精湛的富于诗意和机智的语言,把人性内心隐秘表现出来,形成小说意识流的结构技巧,我们若以结构技法来看,他以细腻的意识描述来暗指另一世界的存在。在细腻的日常生活之意识流描写中,不经意的流泄出神祕世界存在的讯息。因为在他的小说中,音乐与文学都是象征,指着另一个世界,加上意识流的结构,因此本书以难读难懂出名。但无损其成爲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当代作家。1998年,美国蓝灯书屋的《当代文库》编辑小组于7月间选出了本世纪一百大英文小说。便将本书评为百大书籍的榜首。可见大师不只是拍照,对文学是相当熟稔的。

[4] 布列松生前最后一本选集《De qui s’agit-il ? : Henri Cartier-Bresson》收录六百余张作品,仅有四张全跨页作品,此为其一。

[5] 但对于非当地文化的台湾人来说,这是无法一眼查知的讯息。

[6] 比对二战中布列松祖国的表现便可理解。

1评论

  1. 布列松很厌恶对自己作品繁复的文字解读。决定性瞬间本身并非是其个人给自己贴上的标签。作者由其作品得出的个人想象倒是值得分享。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