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自称是HCB弟子的相机使用者,将布列松风格错误地解读为单纯的影像游戏,擅自想像了特定规则安插在图片上,但综观布列松生平的作品,可以发现相片中的“内容”」是一以贯之的。
但是那样的“内容”,有时却像是给读者的挑战,因为过于丰富的意义,反倒让没有先备知识的读者无法“读懂”意义。
正如系列文所选择的相片,如果没有对时代背景的了解,那就只是光影与几何的组成罢了。
透过本文所选之相片,期望能让读者更了解“内容”与“读懂”的含意。
一张风景相片,通常可分为前景、中景与远景,在这意义重大的照片中[4],这三景都包含了不同的隐喻。前景的废车,是20世纪前期所生产的车种,但在金融危机中,由於无法付出油钱与税金而被弃置,那是经济大萧条的证据。
中景的火车,其实充满文化意象,那是美国西部的象徵[5]。但那样“Go West!”、“大西部文化”的美国,在布列松眼里却是充满黑烟的。
最后是远景,也许有些不了解摄影的读者会提问:“山脉就在那里,为何远景的山也是意象的一环?不就往那边拍一定会拍到的东西吗?”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以摄影学实务来说,透过取景、构图、角度、方向、光圈与焦点的控制,可以选择让景物出现与否,这是一般摄影人在拍照前都会做的构图思考,何况是布列松?
远景的山诉说的是美国之前的美洲,是在人踏上这块土地之前就存在的世界。
透过前、中、远景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这正是历史性的现代、古典与素朴。这可以说是时间的连续,但也可以说是世界的困惑。
1947年,冷战刚拉开序幕,从一片废墟的法国来到新天地美国的布列松,不依循前辈记者的老路,以一名左倾知识份子的视角,独自观察这个资本主义的大国。对于这个国家公民对“国家”象征的热爱,他深感讶异[6],但也对资本主义生活的奢华与傲慢感到困惑。
当他把这个国家的激情与矛盾收敛过后,出版了关于美国的摄影集,但在这个瞬间他观察到镜头射线上的历史意涵,以废弃的车架为前景、蹲下,留下这张作品。
1评论
布列松很厌恶对自己作品繁复的文字解读。决定性瞬间本身并非是其个人给自己贴上的标签。作者由其作品得出的个人想象倒是值得分享。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