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B,即Henri.Cartier.Bresson 亨利.卡蒂尔.布列松,世界上最知名的摄影家之一。围绕着“HCB”的名词有:玛格南、纪实摄影、街头摄影、决定性瞬间、大师、绘画…… 他被无数人奉为偶像,其摄影理念与作品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摄影人。但,你对布列松到底了解多少呢?为此,我们转载了摄影札记中的“HCB”系列文章,作者为台湾新闻学人Aura,博客(需代理)。在这系列中,你将前所未有地与这位殿堂级的摄影大师“亲密接触”。

[large_button text=”他用相机,定义了二十世纪” href=”http://fotomen.cn/2012/05/tf/” color=”red” target=”_blank”] [large_button text=”决定性的瞬间之本质” href=”http://fotomen.cn/2012/05/tf/2/” color=”red” target=”_blank”] [large_button text=”时间的延续” href=”http://fotomen.cn/2012/05/tf/3/” color=”red” target=”_blank”]

他用相机,定义了二十世纪

摄影,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难。简单者,拿起相机,想按快门就按快门,这是一张照片;困难者,拿起相机,思考良久,等待时机,该按快门才按快门,这也是一张照片。

但前者和后者所摄得的相片,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以傅拉瑟(Vilem Flusser)的论点来看,他认为,图像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平面,在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凸显出某种外在世界的意义。图像可将外在世界抽象化,将时间与空间所组成的四度空间简化为二度空间。

但我们知道,这种简化,并不是将时间消除,更精确地说,正是这张照片,捕捉了现场的空间[1],并将时间轴抽取片刻所得出来的成品(work)。所以,在照片这种成品里,「时间」因素是相当重要的,但时间不像空间一般,在观览相片时,可以及时被肉眼所查知,换句话说,要感知相片内的「时间」含义,必须要有超越一般观览者的抽象思维才可。

一眼就可获知的意义,往往是肤浅的[2]。如果我们想要由影像中获得有深度的意义,那就必须重建被抽象化的空间,在脑海中重建拍摄现场的时间与空间,如此才能获得进一步的理解。若是以社会学式的解读来说,就是将一张相片镶嵌至深层的社会历史脉络中去解读。

布列松作品

也就是说,就解读上而论,“决定性的瞬间”,并不只是现场拍摄的瞬间而已,这只是技术上的使用,但布列松向来不将技术性思维放在首位。更重要的是,一连串的选择过程,例如说为什么要拍摄这个地点?为什么要进入这个战场?为什么要拍摄这位艺术家?为什么要进入这个场域?这些选择的过程,都在按下快门前就已经思考好了,但这些思考的过程,单就图片而言,是看不到的。这些更上层的思维,对布列松而言才是重要的,这点,在后文会继续说明。

傅拉瑟认为,工具的作用,是将物体由自然中移开,然后放到我们所处的世界。工具在如此的过程中,改变了物体的原有型态,给予新的形体(inform,后简译为赋型)。被移开的物品得到一种反自然、不可能的形体,而成为文化产物。这种生产性、赋予形体的行动就叫成就。(to work)

从这种观点来看,摄影,就是从社会、自然中移走某些“东西”,把这些“东西”放入相片中,这就是摄影的赋型过程。在赋型过程中,场景是“原料”,而相片是“成品”。

摄影家对世界进行主解,便是将这些概念变成图像。也就是说,摄影家透过相机这个媒体,替这个世界赋型,所以照片中重要的是他的概念,与出於这些概念的想像力;照相机是为了这个目而服务的。

我们理解了傅拉瑟的推论过程,那就不难瞭解法国前总统席哈克所言,“用他的相机,定义了二十世纪”这句话的真价。透过布列松的相片,人们看见了西班牙内战、德国集中营、沦陷与光復的巴黎、甘地遇刺、印度分裂、国共内战的中国、冷战中的苏联。

在创作过程中,布列松选择拍什么,选择不拍什么,是在“决定性的瞬间”被捕捉前,就已经决定了。次回引用布列松的自述,会提及什么思维让决定性的瞬间发生。

[box_left]
1947,Henri Cartier Bresson,麻萨诸赛(Massachusetts)
1947,Henri Cartier Bresson,麻萨诸赛(Massachusetts)
[/box_left]

乍看之下,应该觉得这张照片难以理解,破房子、老妇人与蜷曲的美国国旗,这三元素能组合成什么意义?或说,布列松留下这张照片给后人,欲成就何种意义?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再思索一个问题,假设今天请你在国庆日当天以“国庆日”为主题缴交一张照片,你会交出怎样的照片?

国人庆典日,烟火秀大行其道,所以你可以想见为了表现这个主题,会有一群人抢佔好位置,只为那几分钟的灿烂;当然也会有人准备拍摄游行、园游会等政府公式祭典,而且你可以想见,若“国庆日”为摄影比赛,则大奖不出以上画面。

但以HCB的观点来说,那些都是受操纵的虚伪过程。

1947年是如何的年代?。请见:《布列松(一):谁是HCB?》,在二战刚胜利之时,美国也准备了一系列的庆典与花车游行,但法国来的记者想看到的不是这种虚应故事的官方庆典,他想知道的是这个国家的公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国家?

因此,和所有其他海外记者不同,布列松完全避开花车、游行、嘉年华与演说等各项庆祝活动,选择走入乡间。

当日,布列松见一位老妇将国旗披在身上,甚感好奇,于是趋前询问。原来这位老妇欲悬挂国旗庆祝时,却发现旗杆折断,但这无法阻止她的决心,因此把国旗披在身上。

“在国家的庆典时,我们不能没有这面国旗。”

在妇人说这句话的同时,布列松也留下这张照片。

画面中老妇所表达的是最素朴的爱国精神,但没想到几年之后的美国,“爱国”反而成了一件可怕的事。

相关阅读

[1] 精确地说,是镜头能关照到的空间。

[2] 例如wretch最多的图。

1评论

  1. 布列松很厌恶对自己作品繁复的文字解读。决定性瞬间本身并非是其个人给自己贴上的标签。作者由其作品得出的个人想象倒是值得分享。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