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kkor”镜头的由来

就像尼康的Nikkor、柯尼卡的Hexanon镜头一样,美能达也用一个独特的商标命名自己生产的镜头。在美能达公司大阪总部附近有一片名为六甲山的山脉,其日文发音就是Rokko,美能达的创始人田岛一雄(Kazuo Tashima)就以这片山脉作为镜头的名称。有趣的是,在日本,Rokko只是六甲山山脉的统称,其931米的最高峰并没有特别称谓,只是简单地被称为“六甲最高峰”(Rokko-Saikoho )。

青葱的六甲山造就了以色彩浓郁著称的美能达Rokkor镜头

1962

Hi-Matic
被带入太空的第一代Hi-Matic实际商标并非Hi-Matic,因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日本相机企业通过美国的进口商订购以进入美国市场,所以改挂进口商的商标。

1966

Hi-Matic 9
等于是Hi-Matic 7S的下一代产品,镜头稍微大了一些,还有更新的镀膜技术。这台相机虽然采用了机械快门,但具有全自动曝光功能。

1971

Hi-Matic E
Hi-Matic E的简化型有F、G、FP、CS等,其中有一款少见的Hi-Matic ES,功能和E基本没区别,但其实是K-Mart连锁百货商场专供机型。

1979

Hi-Matic AF
Hi-Matic AF是美能达产的第一台自动对焦相机。但由于采用的是塑料机身,所以机身手感略有欠缺,但是整体的设计还是科技感十足。

1977

Hi-Matic 7sII
Hi-Matic 7sII也就是在国内备受推崇的一款Hi-Matic系列相机。猛一看跟Hi-Matic E有几分相似,但实际机身尺寸更小巧,内部构造也不相同。

1974

Hi-Matic G
Hi-Matic G这台相搭配的是一支38mm F2.8的镜头。因为它小巧方便拍摄,日本写真家荒木经惟还曾在自己的书中提到过这台相机。

小型化的尝试 Hi-Matic C

1963年至1969年,Hi-Matic系列相继推出Hi-Matic 7、7s、9、11等机型,换用了更精准的CdS电眼测光、改用了更明亮的镜头、增加手动曝光等功能,技术日趋完善。不过这些机器的缺点就是体积太大,跟一台单反相机没什么区别。为了和当时如日中天的半幅相机相抗衡,美能达在1969年推出Hi-Matic C,其中型号里的“C”就是英文compact的首字母缩写。这是一台相
当小巧的相机,体积仅有118×70×46mm,却能拍摄标准35mm尺寸的照片。为提高便携性,它的镜头被设计成可弹出式,平时镜头半藏在机身内,只要按下机身前方鲜艳的绿色按钮,镜头就会弹出来。

Hi-Matic C取消了联动测距,镜头指标仅为40mm F2.7,没有手动曝光功能,快门速度也只有简单的两挡,价格在当时只有同年发售的Hi-Matic 11的一半,是一台性能平庸、价格低廉的普及机。但小型化的尝试为后来的机型奠定了基础。

从镜头名称上看懂结构

美能达相机的早期镜头上会在Rokkor后面附带两个字母,也许有人还不知道,这其实就代表了这款镜头的光学结构。通过字母可以清楚地看到镜头素质。其中,第一个字母代表组、第二个字母代表片,具体规则如下:第一个字母:T=3 ;Q=4 ;P=5 ;H=6 ;S=7 ;O=8 ;N=9。第二个字母:C=3 ;D=4 ;E=5 ;F=6 ;G=7 ;H=8 ;I=9 ;J=10 ; K=11 ;L=12。所以Hi-
Matic E上的Rokkor-QF就是指该镜头采用了4组6片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