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风光摄影作品
这组鸟瞰非洲地理人文的风光摄影作品,气势恢弘而又不乏细腻柔美,融合了中国文人画的写意风格和浪漫情怀,为打开中国风光摄影的出路,找寻到新的出口。
坦桑尼亚 Tanzania Nutron’s Lake (Mar.2011)
纳米比亚 Namibia Walvis Bay (Nov.2011)
坦桑尼亚 Tanzania Nutron’s Lake (Mar.2011)
纳米比亚 Namibia Walvis Bay (Nov.2011)
探索未知境地
我试着用三个词来概括郭际这组作品:鸟瞰+河流+飞鸟,可还是觉得感受不充分,就又加了两个词:抽象+色彩。
这其实也是这些年来,国内尖端级风光摄影三个类型的走向:一种是寻求记录宏大、遥远、罕见、难得的场景,为无法抵达的人提供全新的视觉体验;一种是用全新的角度观看,譬如航拍、水下摄影等,把大地变成线条图案,把群山变成沙盘景观,那海底景观静态化呈现;还有一种,运用摄影镜头成像有别于人的肉眼视觉观看差异化,放大和显现景观局部细节质感。
三种类型也可以归纳为“超大场景+放大细节”的风光模式。它暗示着:找寻别人无法到达的价值所在,其实这也是在寻找相对的未知境地和奇异景观。郭际的这组摄影作品恰恰就是如此。
抽象写意的航拍视角
这组以航拍方式为主的非洲风光,主体依然是河流和飞鸟,这也符合郭际摄影的一贯主题。郭际曾经跟踪拍摄六年黄河边上的白天鹅,持续三年纪录非洲坦桑尼亚纳纯湖上的火烈鸟。这种长期对一个拍摄题材的守望和拍摄方法的锤炼已然铸成
了摄影师的个人风格。
郭际风光摄影的风格具有云天浩荡,如梦如幻。犹如张大千的泼彩之巨之异,宛若天人游戏,大有打通天地时空,化巨大浩淼于一握的从容、淡定。郭际当过三年文艺兵,身系抒情男高音。投考过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因为这样的人生道路和生命际遇,使郭际的影像里有着浓厚的音乐和舞蹈基因。音乐的声调和节奏,舞蹈的曲线和流畅在这些貌似抽象和简化的视觉构成中无处不在。
浩大的气势、绚烂的光影,其中微小,但是快乐的生命。这种完全是通过色彩的呈现,线条的抽象,来展示自然物象的时空存在,从而有别于常规的视角来放大景观的抽象形式感,构成完全陌生的视觉体验,很容易使受众牢牢记住摄影师郭际带给自己的感动。
反思中国风光摄影
据视觉传播的研究表明,受众对陌生的图像容易感应,容易受刺激,但是距离自己的生存环境较为遥远的作品,理解起来也就有难度,记忆也不容易深刻和长久。怎样化陌生的影像为受众内心亲切的影像,不仅仅是刺激,还是感动,这值得深思。从理论上说风光摄影也是有感情的,而且这些情感也非常需要传播给受众,这也是视觉艺术的最高境界,从眼睛到眼睛的对视,升华为心灵到心灵的交流。
刚刚170多年的摄影,在我们人类的源远流长的艺术长河中是非常稚嫩的一朵浪花。摄影的两种基本功能是记录我们人类可以感受的客观世界,在这种记录中同时表达记录者的情感、观点和价值判断等主观世界,是艺术家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进行沟通的艺术结晶。所以,摄影可能的突破是寻求客观记录和主观表达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及之下的最大化的个人呈现。
我们的风光摄影曾经陷入过所谓的亚当斯模式,那是因为太多的摄影人没有弄懂真正的亚当斯。当下,中国风光摄影的创新,既应是从所有成功者的作品里汲取营养,又要刻意与这些作品保持距离,这些成功者也包括郭际!
对话摄影师郭际
《摄影之友》:您最早的风光着眼于单张,后来就变成了专题,现在不仅在国内拍,还跑到非洲进行航拍,似乎是越玩越大,这个过程是如何演变的?有些什么样的收获和感受?对于摄影,特别是风光摄影,您又是如何理解的?
郭际:经过二十多年的摄影历程,单纯的沙龙片早已无法将我眼睛看到的自然风光和想表达的意境完全展现出来,所以像我这两年新出版的摄影作品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展现大自然动物、风光、人的和谐美。说到收获,就是更多的人能透过我拍摄的照片看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千姿百态,有时候不仅仅是对照片美的赞叹,更能从中引发人们对地理状况的研究,甚至环境的关注,很多我曾经拍摄的景观 已经永远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风光摄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文本,成为都市居住者心目中自然的替代品。风光摄影不只是拍照的一瞬间,还是跋山涉水和一路对于困难的征服,站在“生活的别处”把自然的美丽呈现给人们。
《摄影之友》:这组风光作品融天地、河流、山脉、飞鸟、地理、地貌等为一体,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风光,那么您如何定位它?
郭际:我把它定义为写意的风光纪实作品。就像你说的,它融合了各种因素。一方面,它如梦如幻,犹如中国画的泼墨手法,另一方面,它又将风景中的宏观和微观相互转换,使风光变得更加广博。透过动物与自然的实实在在的和谐关系,让我们在这组作品中既体味风光的视觉幻影,又看到了动物与自然构成的生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