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摄影师部分作品

陈勇鹏《“鼓浪屿 红”系列》

卢彦鹏《山雾》

郭国柱《广厦》

黄臻伟《Night Tripper》

安东尼《信仰》

展览前言

连芷平/文

当七十七幅来自海峡两地的摄影作品从我的构想里蜕皮而出,在同一时间与空间中以实物图像铺展开来时,它们呈现出一个不可控的事实:逐一像解冻后回到海中的鱼那样恢复知觉、互相寻找与交谈,直到我听从每一幅作品的召唤,将它们安放在合身之处,让陈伯义的非常态住宅与郭国柱的非常态居住互相凝视,让法国安东尼眼中的厦门与台湾郭英声镜头下的法国彼此观望……一场无界的镜像,这是我能想到的对这个海峡摄影交流展最恰当的修辞。

我无意去阐释这些作品,在它们集体来到展厅之前,我们或许可以轻松讲述:侯怡亭对后工业时代的真实提出质疑,因为真实与虚拟已无从分辨,所谓的真实很可能在虚拟的挟持下早已沦为幻觉;卢彦鹏站在水墨的母语中,像诗人那样去创造新的摄影语言,而在这些词语的缝隙间,人们读到了比诗歌更多的意象;姚瑞中拍摄的台湾乡土神明是他长期关注的政治地理学的一部分,他所做的类型学分析与沈昭良鎏金溢彩的STAGE 舞台车系列涵义几乎一致,记录的是前、后现代重叠时期的社会背景下尤为特殊的台湾本土文化风景;陈勇鹏镜头下的建筑已被抽离实用属性与景观含义,艺术家以魔幻主义手法重构了建筑这一富有装置意味的城市纪念碑;黄臻伟是一个擅长符号挪移的“导演”,他将人们最熟悉的爱丁堡公园变成了无人能够识别的、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故事……

是的,在作品未进入公共空间的时候,我们可以阐释更多。然而现在,新的气息和元素在兀自繁衍,所有作品都不再孤立,它们在六百平方米的展厅中焕然生成为一件共同的、庞大的新作品。

在这个每日都有千千万图像碎片被炮制而出的数码世界与读图时代,十位艺术家的作品之所以没有被吞噬和湮没,是因为摄影之于他们是一个思想工场。他们把持了重新理解世界的脉络,开发了另一种观看的可能,他们在凿就另一个思考的方向。我们能发现,尽管每一幅作品都有精妙的形式语言,但它们的美、风格、是否为大画幅所摄都已非重点,这些作品的核心或者野心在于,欲带领我们进入的是一条反思的隧道,那些已被定义的规则和约定俗成的现实,很可能在观看影展之后,将被新诞生的观念和指向取代。

视觉评论家任悦说,摄影是奇遇。那么我想,观影亦是一场不可预想的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