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展人言   ·

       时髦的,高级的,浓郁的,清新的。图像在这个时代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定义。特别是在审美意识与数字媒介爆发繁荣的当下,中国主流的年轻摄影师们,对图像的外在形式感有了空前的探讨与执着。

       这绝非坏事,但也不骄傲。

      “时尚大片”,“客制化写真”,摄影的工具性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手中被掌握的游刃有余。“美”当然无比重要,而丰富的物质贯通了精神,这让大多数的图像产出者以及图像接收者,都忘了除了分享美,摄影还拥有更多层面的发散与意义。

       从六零年代起,摄影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份子,千变万化就此迸发而出。而在我们身处的环境中,表达的方式只了解一类,认知的感动只有一群人的定义最清晰,这是多不应该发生的遗憾。

       所以,我想向大家介绍这样一群年轻人。

       他们抵押生命做赌注,纪录流离失所的民族灾难与战争。他们浪漫又诗意,脑海中的自我审视飘散到了星尘宇宙。他们怀揣锋芒与抱负,悲悯现实反抗禁锢。他们是区别于大概念中的“小众”摄影师,他们是与“潮流”违背的反向能量。

       在过去,“青年”代表着热血与责任。而在如今,这寄望也并未消失。他们虽然没有被大众的聚光灯照亮,但却默默的忠于所见,坚持所想。

       固执又深刻,勇敢并充满希望。

       这是一场同龄人的逆向表达,也是关于中国青年的图像力量。

策展人:高明昔

·   艺术家简介   ·

何博

       1989年出生于四川德阳。北京电影学院艺术学硕士(图片摄影创作及理论方向,MA),曾赴法国巴黎第八大学交流学习,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围绕现成图像、业余影像、灾难与暴力事件等主题进行艺术实践。

       入选荷兰Foam Talent Call 2019,入围2017年第9届三影堂摄影奖。获2016、2018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2018年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优秀展览奖。

·   近期参展   ·

2019

· 《您受累,请问天津还有什么好玩儿的?》,消失的码头:在时空与记忆之间(港口与影像Ⅱ),中国港口博物馆,浙江宁波

· 《从此没人和你说话》,Foam Talent Deutsche Borse,德国法兰克福Deutsche Börse AG, The Cube

· 《从此没人和你说话》,Foam Talent London,英国伦敦Beaconsfield Gallery

· 《从此没人和你说话》,Foam Talent New York,美国纽约Red Hook Labs

· 《从此没人和你说话》,Foam Talent Amsterdam,荷兰阿姆斯特丹Foam the Next Door

2018

·《从此没⼈和你说话》,“来自网络的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摄影图像的空间转换”群展,简单图像奥秘展,天津市美术馆,天津

·《三月八日的若干回响》,“在克索诺斯迷宫中”,2018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广东连州

·《从此没人和你说话》,2018高雄国际摄影节,台湾高雄

2017

·《从此没人和你说话》,寓言:2017年第9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北京、福建厦门、陕西西安,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   展览作品(部分)  ·

 《从此没人和你说话》(节选)

1999.4.20 科伦拜恩校园枪击事件,2016
Columbine High School Massacre (20 April, 1999), 2016

2015年1月7日,法国《查理周刊》巴黎总部遭到突袭时,我正坐在卢浮宫的咖啡馆里刷朋友圈。那一刻之后的很多天里,抓捕、巡逻和稍后的大规模游行成为新闻的高光点,而政治家、学者、艺术家以及其他民众之间围绕恐怖主义、移民、宗教和殖民地问题的论辩和争吵更让我难以释怀。在那时,我深切地被一句话所震动,那是在事件中遇难的《查理周刊》元老Jean ‘Cabu’ Cabut之言:“有时候笑会伤人,但笑、幽默和讽刺是我们唯一的武器。”对于此言,不存在认同与否,重要的是它让我对“暴力”及其背后繁杂的影响因素产生了一种表达障碍:太想说些什么,却难以开口——所言总是片面的,而片面将阻碍后续的表达。               

所以我只能回到暴力和恐怖袭击本身关联的两端:加害者与受害者。       

这六幅是六起恐怖或者暴力事件。我按照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1822-1911)的方式(这位英国学者希望从一个特定群体中找出该群体特有的脸部特征,因此将数张人脸肖像采用光学的方法投影到同一张底片,由此得到合成的人脸图像),把事件中已被媒体确认的加害者的肖像合成到一起作为每幅作品的基底,而组成这些肖像的细小元素则是此次事件相关的大量图片。肖像之上覆盖着事件受害者的嘴部特写,这些红色正方形截图共同构成了一句与事件相关的话语(来自受害者及其亲人或者袭击者),并以摩尔斯码的形式呈现。摩尔斯码意味着转译,你愿意费点心思听听这些被埋起来的话吗?

这一项目还包括6个音频,分别对应6幅图像。        

人已去,遇难者也好,加害者也罢,沉默的他们再难与众人言。借着这回的创作机会,翻找着近几次事件受害者的Facebook,加关注的按键鲜活,但再无意义。无可交流,如鲠在喉。

《延伸的刺点》(节选)

这一项目关注的重点是照片的“观看”,尤其是这类来自他人的、又带有强烈熟悉感的影像,这些熟悉感包括照片中的可视信息,以及观看者从“推测”衍生出来的对于照片的认同感和代入感。通过这一项目,我想在实践中拓展对于日常照片中“刺点”的认识:照片的刺点不仅可以出自照片的画面(实际存在的),也可以由照片的气息引发(实际并不存在)。

不过,无论是哪种存在方式,刺点都确实作用到了每个观看者身上,不同年龄(参与者从十六七岁到二十六七岁不等)、不同社会角色(中学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白领等)、不同国籍(中国、挪威、英国、立陶宛、保加利亚、韩国等)的人的观看角度和反馈差异很大。

我想借此强调照片观看者对于照片“完成”的意义。一张照片的展示不仅仅是单向度且线性的(即作者占主导),观看者面对照片的能动性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刺点”与照片应当是共存的,没有哪一张照片只具有一种意义,而赋予意义多样性的正是观看者。

 七种马蹄印《您受累,请问天津还有什么好玩的?》之一(节选)

马蹄铁
Horseshoe

清末至民国时期,天津的7个地方曾修建了赛马场。我以马蹄铁的印记为基本素材,结合直接摄影与视频、行为、老照片、地图、表格等,以7种版块展现赛马相关话题,尝试在历史与空间、(伪造)遗物与痕迹、荣誉、血统等方面建立不严肃的联系。    

这一版块中,我将7块马蹄铁放置于天津旧日7处马场的故址,不知它们何时会被何人拾到——路人、环卫工人、玩耍的小孩儿,或者极具浪漫色彩地在多年后由考古学者挖掘出来?关于赛马的历史,就这样多了一点彩蛋。

《三月八日的若干回想》(节选)

最初,许多人都在追问、挖掘或者制造真相,热切、喧嚣。几年以来,那些为接近真相而生的巨量信息一次次冲刷着人们的智性和耐心;而各种信息相互堆砌,以及控制和传播信息时如造山运动般型塑而成的“事实的褶皱”,都剥减、消耗着初始的渴望。

长久的悬而不决滋养出一种宽慰的欺诈,无关者借此“合法”地转移注意力或者回复日常的安全状态,而当事人至亲的执念则被或快或慢地稀释着——“放下”“应当”是正确选项,这与运作于过去任何一次灾难或谜题中的规律别无二致。

其他被定义为灾难的事件,我们尚且有时间点或处所去施以纪念,而对于2014年3月8日,迄今谁也无法(不愿)为它立碑。或仍有期待,或者保持现状更为“合适”,那架飞机就这样飘荡在时间里,以及那片被时间化的海洋上空。

第一部分:你相信这是2014年3月8日的印度洋吗?(节选)

       把印度洋按一定经纬度分割成小块,按图索骥。你也可以是搜寻者,但更需耐心和专注——相纸在下沉,我们最初的信誓旦旦也在消耗着。

第二部分:此外,还有很多看不见的褶皱(节选)        

那些经由媒体和灵媒揉搓而成的“事实的褶皱”,推动着事实的变异,或者形塑着巨量的新事实。这些褶皱与海中的沟壑一道,在试图发掘独一无二细小碎片的同时,又亲手把它们埋藏起来。

第四部分:Who is Your Daddy?(节选)

被证实或者证伪的普通故事,最后被雕刻成一桩桩瘦削高耸的碑,即便他们本无心如此。

·   作者简介   ·

杨达

1993年生于中国武汉,常年在中东地区、南亚以及东南亚地区驻地拍摄。到访近40个国家。

主要关注国际问题,包括中东地区的种族问题,印度河流的环境问题,和东南亚的湄公河流域的区域问题以及具有独特性的中国议题。

曾获2019澳大利亚BigCi国际艺术家驻地奖,2019红门中国新锐艺术家驻地奖,提名C/O柏林新锐艺术奖,入围2018美国普利策Miel基金奖,Top20 2017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奖等。

·   近期参展   ·

2019

· 《舌尖上的中国》—奥地利大使馆|北京,中国

· Open Studio—红门画廊(策展人:Brian、Julia、Xiao)|北京,中国

· 《连接—connection》—榕异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8

· 《库尔德人》–2018原美术馆i Art 青年艺术计划|重庆,中国

· 《库尔德人》– Obscura国际摄影节|槟城,马来西亚

· 《东时区》– SAC画廊– 个展|曼谷,泰国

· 《东时区》-塞尔维亚博物馆-个展|克拉古耶瓦茨,塞尔维亚

· 2018韩国Damyang国际摄影交流展|光州,韩国

· 2018挪威DOK摄影节|奥斯陆,挪威

2017

· 《东时区》-2017纽约国际摄影艺术展|纽约,美国

· 《东时区》-黄冈博物馆-个展|黄冈,中国

· 《湄公河》-2017年中国·南亚东南亚国际摄影展-群展|昆明,中国


 ·   展览作品(部分)  ·

《库尔德人》(节选)

库尔德人是中东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在西亚北部,其范围大体从幼发拉底、底格里斯和阿拉斯等河上游起到伊朗的哈马丹为止。目前库尔德人主要生活在土耳其东部和东南部、伊朗西北部、伊拉克北部和叙利亚东北部地区,有少数分布在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山区、欧俄南部、以色列等地,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

在中东,库尔德人数量仅次于阿拉伯、突厥和波斯民族的第四大民族。全球约有3000多万库尔德人,其中约835万生活在伊拉克,库尔德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其中多数为逊尼派穆斯林(盛行苏菲教团),少数为什叶派穆斯林,含阿拉维派和十二伊玛目派。还有部分库尔德人信奉雅兹迪教派、阿里伊拉希教派等其他宗教。库尔德人主要语言是库尔德语。 

长期以来,库尔德人在中东几个国家的夹缝中生存。即使面对复杂多变的地区局势,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尽管在当下全球越来越趋于国际化的环境里,生活在库尔德斯坦地区的库尔德人,甚至在世界范围内的库尔德人仍然保持着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语言传承。

虽然库尔德人一直都希望在库尔德斯坦地区建立自己的归宿家园,但长期以来却一直受到周边国家的遏制,现在只有伊拉克的库尔德斯坦自治区相对自由。

如今面对纷繁复杂的中东局势,库尔德人的生存面临了更多的不确定。

《蓝山蓝》(节选)

蓝山,位于澳大利亚悉尼以西的104公里处,占地近2,000平方千米。

当欧洲人抵达澳大利亚时,蓝山已被当地“土著”贡东古拉人(Gundungurra)占据了数千年,按照贡东古拉人的传说,蓝山起源于梦境生物梅里根(Mirigan)与加伦加斯(Garangatch)的传奇战役。欧洲人于18世纪抵达发现澳洲,在18世纪末开始开发蓝山,并将此作为政府的补给地,时至今日,这里的澳洲原住民已经基本都被驱赶到了更偏远的地区,而蓝山则变成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由于澳洲独特的地理环境,这里拥有许多澳洲特有的动植物。

澳洲原住民是以口述的形式来传承他们的文化和传说,并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来告诉世人这片土地的曾经的故事。自从欧洲移民发现这片土地,欧洲人开始在此繁衍生息。时至今日,这里生活着一大批的动、植物学家和考古学家,在这些外来者和澳洲原住民的相互帮助下,蓝山地区的生态和文化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现在,我们在蓝山的很多地方仍然可以发现澳洲原住民祖先所遗留的痕迹。

我以Blipin作为自己对蓝山考察的中心小镇,并且将小镇的邮局作为中心轴,以此为基点,以方圆1公里为轴线展开社会调查的数据收集,拍摄和记录这方圆1公里内的居民人肖像和故事。此后,我同样以邮局为中心轴,以方圆10公里为轴线,来重新采集此范围内的环境调查数据,拍摄了大量蓝山灌木丛的景观和植物细节。此外,在这方圆10公里内,我还跟着这里的动、植物学家和考古学家等专家进行了大量的关于蓝山的田野调查。

《东时区》(节选)

东七区,琅勃拉邦,老挝,2014
东二区,安曼,约旦,2015

时区相对于人性来讲是一个非常冰冷的概念,就像时间自身精确而公平,时区也将人的亿万种可能无情的扁平化。

从东二时区到东九时区,可机械地理解为经度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但是阳光划过那里的每一寸土地却都真实地发生着带有温度的故事。

我拿起相机选择做这一片“尘世”的亲历者而不是旁观者,从中东到西亚;从南亚到东南亚再到远东地区。这里所涉及的宗教文化圈包括了伊斯兰教、东正教、印度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等不一而足。

不同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文化习俗中的人们按照各自的生存逻辑平行发展着。在已被网络和交通高度“互联”的世界,文化之间冲突和消解的进程也被提速。虽然像十字军东征、朗达玛灭佛那样大规模的宗教文化冲突已经鲜见,但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依然被各种各样的危机所裹挟。

在时间之河淌过的地方,有人新生也有人在战乱中死去。我用抵达与离去,在这些不同缘由的生死轮转中徘徊,见证了也拍下了那些交织在一起的影像,作为表象佐证着神秘的民间传说、昔日的帝国辉煌如何在今天的街头巷尾,和百姓的一颦一笑之间闪烁。

“UnSecular Man 反向青年”(第一期)何博&杨达 双个展 

出品:VISIBLE GALLERY ·所见画廊

出品人:王怡 策展人:高明昔

策展助理:刘文韬 刘迎晨 秦若瑶

艺术家:何博  杨达

开幕时间:2019.11.02  15:30

展期:2019.11.02 – 12.10  10:00 – 18:00周日闭馆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郎园VINTAGE 9号楼103室VISIBLE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