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周默、刘旭 摄影指导/监制:壹灯 摄影:毕可 美术指导:杨翀 文:吕亦文
鸣谢:北京金秋盛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场地支持:秘堂咖啡生活馆
[alert type=white]他们是八位共和国将军,是从事不同领域军事研究的专家。而今,他们与摄影结缘,用镜头记录这纷繁的世界。不同寻常的军旅生涯造就了他们对摄影的独特见解。一段段难忘的经历,一张张动人的作品,诠释出当代军人眼中的和平年代新影像。[/alert]
钱海皓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他是一位非常有亲和力的老人,在整个将军摄影领域也是个领军人物,多次为大家提供参加影展的机会,并组织大家一起去采风,交流摄影。
有分享才有快乐
2011年以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政协杂志社联合主办,先后举办的两届“祖国颂”——金秋影友摄影作品联展,取得了较大反响。这两次活动的组织者正是钱海皓。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摄影迷,有系统的摄影知识。从胶片相机时代起他便自学显影配液,通过改变配方掌握其对显影效果的影响。而今,他也对数码相机有着很深的了解。摄影是他了解社会、民生、记录人生百态的途径,同时还是个体力活,扛着摄影器材跋山涉水、登高远足,对身体素质是极大的锻炼和提高。摄影更是交朋识友的好途径,钱海皓性格外向,喜欢敞开心扉与人交往,脸上总是带着极具凝聚力的笑容,于是他成为了将军摄影圈的领军人物。他组织老同志们交流切磋摄影技艺,为大家的摄影作品和个人才华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参加活动的是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100余位老同志。大家自称“金秋影友”,因摄影爱好汇聚在一起,彼此都是好朋友,各自拍摄着自己感兴趣的专题。目前,钱海皓已经坚持拍摄了两三年“残长城”的照片,希望在今后的一两年内能够完成一系列的创作并举办相关主题的影展, 来更好地展现、宣传、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感兴趣的拍摄题材是积累出来的
钱海皓作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多次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对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地的考察活动,这也为他的拍摄提供了条件。他认为自己现阶段的拍摄还停留在表现方面,只有宣传中华文明的一个层面,没有涉及保护性内容,下一步要对保护中华文化的瑰宝进行影像的表现。
他认为,用心感悟摄影就不仅是学习拍摄技法,也包括了解新器材。他订阅了多份摄影杂志和报纸加强学习,时常参观影展汲取养分。平时出差,钱海皓将军经常带着两个包,一个是行李,另一个便是相机包。不论是到外地开会,还是去边防哨所调研,他都是机不离身。将军打趣道:“军人,不能丢了自己的武器啊!”
“摄影不仅仅是靠器材、玩技术,而更多的是要用“心”去感悟。同时,摄影又是一件充满乐趣,值得分享的事情。”
程宝山 摄影是感情的影像表达
他不苟言笑,做事认真严谨,作品中处处显露出身为军人的刚强与勇猛,而每张作品背后又都有着深深的思考和感悟。
长缨在手野马任奔腾
走进程宝山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气势恢宏的纪实作品《奔腾》。只见画面中一群棕色的准噶尔野马直奔镜头冲过来,正当中的头马就像统帅士兵的将军,群马像不怕死的士兵,仿佛要踏平前面所有障碍去夺取敌人的阵地。为了拍摄这张照片,程宝山埋伏在马群正前方的沟壑里,像端枪一样端着相机,当马群拖起长烟飞奔而来时,那流动的画面令人振奋!此作品虽没有参加评奖,但获得了军内外一些专家的赞誉,受到许多朋友的争相索取。
凝聚军中摄影力量
2009年7月26日,第二炮兵摄影协会经二炮批准成立,程宝山任首任会长。这个军队内部群众性团体组织,很快汇聚了二炮部队一群同样喜爱摄影的团职以上离退休的老干部及军队内外知名摄影专家。2009年5月,火箭兵摄影协会在军事博物馆举行了首届《多彩的长缨》摄影展,获得了军委、总部首长的赞扬。以后的几年,又在广东珠海、山东潍坊、广东深圳举行了同系列影展。他们通过影像,宣传了部队,展示了军事文化的魅力。
“我在摄影方面的探索,不仅仅是探讨摄影技术,而是借助摄影表达军人的情怀,或者说影像是情感的一种展示。”
冷宽 多宣传雷锋,不要宣传我和我的照片
他是一个非常喜欢拍摄荷花的人,作品已经近四万张,但此次接受采访,他更希望我们能宣传雷锋精神,而不是他的作品。
那些与雷锋为战友的日子
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都对雷锋这个人物充满了好奇,而对于见到雷锋的战友更是难得的事情。谈起雷锋时,冷宽凝眉远望,似乎沉浸在半个多世纪前的回忆当中。“雷锋入伍时,我在团司令部任见习参谋;雷锋成长为团里的先进典型时,我曾陪同雷锋到部队作报告;雷锋牺牲后,我在团政委带领下到雷锋生前所在的运输连蹲点,详细了解雷锋的先进事迹;我与雷锋同志在一个团队工作、生活、学习了两年零8个月,雷锋精神却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们也通过这位老战友了解到一些雷锋不那么广为人知的小故事。“在他刚入伍时由于不了解部队的规定,在星期天没请假便外出去照相馆照相。之后被连队指导员发现后,给予了严肃批评。但从此之后,雷锋就养成了严格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正所谓人无完人,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善于接受批评、乐于改正的好心态。从一定意义上说,典型也是在接受批评中成长起来的。”作为雷锋的老战友和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冷宽聊起当年的小故事总是滔滔不绝。
钟情荷花,跋山涉水苦也甜
早在念中学时,冷宽就在承德行宫的湖边玩耍,喜爱那里成片成片的荷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产生了把荷花向真、向善、向美的高尚情怀和脱俗境界记录下来的想法。他长达十年的荷花摄影经历要追溯至2001年7月,那时63岁的冷宽刚刚离开领导岗位,他开始利用空闲时间到全国各地拍摄荷花。至今,冷宽总共拍摄了近4万张荷花照片。如没有部队培养的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耐心细致的精神,也许他的荷花摄影是无法持之以恒的。
冷宽也会与爱好摄影的另几位将军到条件艰苦、人迹罕至的地区采风。对于古稀之年的他来讲殊为不易。进山拍摄时,他往往要凌晨四五点钟起床,带上设备赶往拍摄地,吃几口冷面包在寒风中等待曙光的到来。可见,军旅生涯对他的摄影之路同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军旅生涯对我的摄影之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军人始终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吃苦、英勇果敢、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摄影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刘展志 退休后才发现战机如此斑斓迷人
他是一个非常有亲和力的人,和年轻人相处时又充满活力与热情,为了学习摄影,他曾跑去五棵松报班上课,与不同年龄段的学员打成一片。
夜空下的战鹰雄姿
对摄影爱好者和军事迷来说,能拍摄到空军的作战装备可谓千载难逢,但对于刘展志来讲却是易如反掌。他拍摄的《战鹰出堡》展现的是空军两辆新型牵引车拉着两架新款歼-10战斗机出堡晨航的景象,暖调的晨曦映照在灰色的战鹰身上,真是强悍出场,英气逼人。《夜航归来》则反映了空军某部夜航训练期间,机师在白色、红色、绿色的灯光下保养战机和外挂导弹的情景。三种颜色的光打在机师和战鹰身上,战场感极强,同时还弥漫着英雄浪漫主义的情调,耐人寻味。这样的光线是浑然天成的,无法设计,根据战场隐蔽规则,在夜间是不能用闪光灯打亮战机和机场的,为捕捉这样的画面,刘展志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以前刘展志作为空军作战部队的首长,多次以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在重大演习、作战现场指挥,精力高度集中,从没有体会到战鹰和飞行员还有如此俊美的一面、战鹰和机场的各种专业灯光还有如此斑斓迷人的一面。这是他退休后在摄影活动中才感受到的。
摄影需要深入基层
刘展志的摄影作品主要是在退休之后拍摄的。提起当初学习摄影的经历,他似乎有许多话要讲。多年前,他经人介绍来到了五棵松摄影器材城,报了个摄影初级班和后期制作班进行摄影课程的学习。当时班里的学员大多是年轻人,有个小朋友才11岁,刘展志在班里年龄是第二大的,还有一位老同志比他还大1岁。他每天准时上课,认真学习,从不落课。和同学们一起抬桌椅板凳、打扫卫生,还到公园采风。他不仅学到了摄影知识,也结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了拍摄的视野。
这些摄影课程和摄影时间活动,对他目前正在进行的专题拍摄起到了重要作用。他逐渐将镜头对准了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煎饼摊主、农民工和农贸市场摊贩这些人群,他认为基层的劳动者应当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关爱,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发展,这类题材的摄影作品在将军摄影家中是不多见的。遗憾的是这些作品还没有完成最终的创作,将军还要暂时对我们保密,留一点点小的悬念。
“我曾经多次以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在重大演习、作战现场指挥,精力高度集中,从没有留意过战鹰如此斑斓迷人的一面。这是我退休后在摄影活动中才感受到的。”
王秉伦 军营生活与战友是我一辈子拍不腻的题材
他是一个非常懂生活的人,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可以感受到对身边人和事的细腻观察与思考,使用傻瓜相机也能拍出故事感极强的纪实作品。
解读照片中的军旅情怀
谈起他和他的照片故事,王秉伦似乎对每张照片都有不同的见解,对于一个个看似普通的场景,他独特的解读力总能给大家带来全新的理解。王秉伦引以为傲的获奖作品都不是用单反相机或大画幅相机拍摄的,这也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一张用徕卡minilux胶片相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作品《身系连队荣誉》呈现在屏幕上,将军饱含深情地说:“军营里搞拔河比赛,是比较热闹的集体娱乐项目,也很吸引摄影师的注意,但许多作品都把镜头对准在双方角力的中心场景。我当时被拔河队伍一侧的最后一名战士所吸引,只见他把绳子紧紧缠绕在自己身上,全身紧绷,凝目攒眉,直视前方。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这名战士身上系的不仅仅是拔河的绳子,更是他所在连队的集体荣誉。他作为队伍的定海神针,远离热闹的前方,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这是一种远离镜头、远离关注、无私奉献的士兵精神!我当时作为集团军副政委,被这尊“雕像”感动了,毫不犹豫地按下了快门,我打心眼里愿意宣传这样的战士。”
此幅作品在当时全军业余摄影比赛中拿到了一等奖,他十分开心,但并不感到意外。他至今认为,只有深入部队,贴近士兵,深入观察体会,才能发掘出感人的作品,感人的作品才是最有生命力和震撼力的。
以独到的洞察力捕捉士兵生活
王秉伦谈到另一张获奖作品《摄下野营瞬间》时,更是打开了话匣子:“多年前,我带领所属部队进行7天野营拉练,最后一天长途奔袭后,来到一所小学露宿。战士们非常疲惫,就在教室外面的操场就地休息。学校师生为战士们准备了热水,让他们洗个脚缓解疲劳。我突然发现一个士兵在一边泡脚,一边拍照。艰苦的长途行军让许多人脚上都磨出了血泡,而这个士兵却苦中有乐。我迅速从口袋里摸出徕卡minilux胶片相机记录这一幕,旁边的连队干部见我要照相,想去提醒那位小战士,我阻止了他,抓拍到了这个珍贵的瞬间。”
王秉伦是不折不扣的军旅摄影爱好者,他的摄影方面卓越的洞察力是在军营中几十年积累、磨练出来的。从1969年入伍至今,他一直热衷于摄影,致力于用照片反映军营生活和战士风采,这不仅激励了广大将士献身国防,也在摄影专业领域结出累累硕果。
“摄影,能使逻辑思维深刻,形象思维丰富;摄影,是运动的艺术,是排除杂念、陶冶情操的良方!”
曾凡详 用照片让大家了解雪域高原的边防官兵
他非常有亲和力,也极具细心,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便开始收录资料做简报,最为引起我们关注的便是阿里边防官兵的故事。
抵达祖国边疆,却无心观赏美景
2011年9月16日,这天看似平凡无奇,但也就是在这天,曾凡祥为完成军事科学院立项的一个研究课题,和课题组成员踏上了天路——号称生命禁区的西藏阿里。也正是这次刻骨铭心的经历,使得他在回京后写成了《踏上天路——阿里高原官兵的故事》,使广大官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那天,曾凡祥踏上去西藏的旅程。从拉萨飞往阿里的航班上,看不到植被,几乎全是白云下的雪山、秃岭和湖泊。通透无比的空气提供了极好的航拍条件,他端着相机一会儿拍摄冈仁波齐峰雪山,一会儿拍摄“圣湖”,一会儿又拍摄阿里特有的地貌达坂。然而深入到阿里地区之后,这点兴奋劲却随即消失了。不知不觉间,他的镜头逐渐远离了雪白的神山、琥珀般瑰丽的圣湖,对准了这些二十来岁、脸蛋红红的士兵。阿里官兵们常年驻防在高寒地区,气候恶劣,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氧气含量仅为平原40%—60%。大雪封山时,官兵们只能吃咸菜和罐头。由于营养不足,加之缺氧,多数官兵指甲盖凹陷,嘴唇发紫。阿里官兵坚守在生命禁区里,喘气就是奉献,何况不仅要生存,还要训练、戍边。
再缺氧,也绝不能缺精神
曾凡祥和战友强忍着高原反应,一步一喘,坚持到最艰苦的哨所搞调研,并拍摄了官兵训练、巡逻和生活的照片。他还定下了规矩,和阿里边防连官兵拍合影照片,自己和同去的研究员一定要站在后排,让边防连的官兵坐在前排。他只是想以这种方式表达对阿里官兵的崇敬之情。然而他也一直在思索着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在生命禁区里坚守?答案只有一个:便是那比山还重的责任。
曾凡祥想用照片让更多的人了解雪域高原的边防官兵,他们在生命禁区里挑战极限。有苦不怕苦,再苦不叫苦,宁愿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曾将军希望择机再来阿里,带回更多的照片让大家了解官兵的不凡。
“和阿里官兵拍合影照片,我和同去的研究员一定要站在后排,让边防连的官兵坐在前排,因为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
孙风山 追求照片叠加后的不确定感
他对于摄影的喜好不仅仅是拍摄照片,还有对摄影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研究与思考,他的摄影作品总能给人一种绘画般的美感。
捕捉不一样的黄山
中国大写意画重在似与不似之间,法国画家莫奈最重要的风格就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看不到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出或平涂式的轮廓线,而在孙凤山接触摄著名演员,便一直在探索运用多种摄影语言和技巧,拍摄与别人不同的作品,努力推陈出新。目前,他正尝试用多重曝光的方式实现或部分实现光与色的巧妙叠加。
今年3月,孙凤山同几位将军摄影家一起去黄山采风,下榻在山上的一家“摄影旅馆”。而令人惊奇的是,这家旅馆从老板到厨师,甚至于服务员都会摄影,在旅馆大厅、房间、走廊乃至厕所都挂着他们的作品。这让每一位下榻这里的摄影人士都产生了些许的压力。拍摄期间早晚的天空表现的很平淡,他采用多重曝光的方法将分散的几缕霞光叠加在一起,这样使片子显得色彩浓郁,意蕴悠远,与众不同。陪同的旅馆“首席摄影师”看到相机显示屏的图像,情不自禁地表示惊奇和赞许。
高寒缺氧难挡军人志坚
孙凤山认为长期的军旅生涯,对摄影有诸多有益的影响。喜欢拍摄风光,是因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军人守卫的地方。人民军队的英勇气概,潜移默化的使作品多了几分雄浑磅礴的气象。部队顽强的作风、严格纪律养成,有利于克服摄影中所遇到的艰难。
2009年8月他连续在海拔3000多米的滇藏高原拍摄了20多天,缺氧对于已过花甲之年的人的考验是严峻一关。在海拔5000多米的色季拉山上,拍摄7000多米的南迦巴瓦雪峰冰川,在海拔6000多米的地方,拍摄8000多米的希夏邦马雪峰。即使高原缺氧折磨着他的心脏,寒冷侵蚀着他的躯体,即使他已经冻得起不了身,他仍旧坚持着。身边的人都不敢告诉他,他所处的海拔高度竟然为六千多米,生怕他听到情绪受到波动,影响了拍摄。诸如此类的艰辛,在追光逐影的经历中,他都挺过来了。
“学习摄著名演员,我喜欢读一些摄影史、摄影流派方面的书,对中国和西方美术史及作品以往就多有涉猎,尤为喜欢中国大写意和西方印象派的作品,这影响到我的摄影。”
冯凯文 用生命极限摄取祖国壮丽的风景
他曾经做过10年森林警察,对祖国的原始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情有独钟,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令人震撼的场景。
数次坠马难挡寻景热情
打开凝聚着冯凯文将军心血的厚厚影集,我们不自觉地进入了他设置好的梦境,虚幻了亿万年的光阴,蕴藏着侏罗纪的神秘;白雪素描冬天,叶子亲吻晶莹;问光阴在乳水之中,融化一条千年古船需待何时;在叫作天涯的地方走向天涯,走了一生,却没有走出家的炊烟。冯凯文将军的摄影作品中都嵌有哲理诗句或优美短文,烘托了作品,蕴含了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切感悟,同时引领读者挖掘自身的阅历与人生感悟。为拍了这些作品,他可谓历尽千辛,在他的记忆中,喀纳斯之行堪称最为艰辛的一次拍摄。冯凯文将军获得特批后,进入喀纳斯原始森林,怪石嶙峋、险峻坎坷的山路,对第一次骑马的他来说十分艰难。原始森林葱茏阴森,野兽痕迹随处可见,气喘吁吁的马踉跄前行,冯将军几次从马上摔下来,甚至被马甩到河里。最后,当疲惫不堪的马累趴在山顶时,冯将军又被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就在此时,他根本没有注意到身边就是万丈深渊。冯凯文将军在与世隔绝的原始森林里走了五天,伴随他的是浑身的伤痛和对未知险境强烈好奇。他曾经想过放弃,但内心对美好河山极致风光的向往,又促使他继续执着前行。他用自身生理的极限去挑战严酷的气候环境,完成拍摄任务,践行着他军人的坚定信仰:只要还能喘口气、能活着,什么困难都不可怕!
执着坚守迎来圣光
高原风光摄影不仅面临着艰苦和危险的环境,而且光影的倏忽变幻也考验着摄影者的耐心和专注度。慕士塔格峰海拔七千多米,号称世界冰山之父,冯将军与伙伴们在雪山对面架起相机,对准雪山的一道绵长的、刀锋般的山梁,等待优秀光线的出现。一连等了几个小时,还是阴云密布,而且非常寒冷。几个伙伴觉得希望不大了准备收拾装备下山。而冯将军披了件军大衣,仍义无反顾地坐在寒风中观察等待。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当表针指向晚上八点半时,一束金色的圣光从惨淡愁云的罅隙中刺出,击中了取景器中的山梁一侧。冯将军心中的梦幻图景终于被收入囊中。
“创意风光摄影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的感悟,如果没有创意和独到之处,摄影就失去了生命力。摄影理念的实现要依靠异常执着的信念去追寻和等待。”
via Fot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