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在巴黎、11月3日在北京分别举办了两场官方新闻发布会后,将于12月初开幕的第六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进入了倒计时。
近年来国内外各地的摄影节已比比皆是,如何在其中做出自己的特色是大家都关注的问题。过去的五年里,连州摄影年展在挖掘和整理中国摄影史上被尘封的老摄影家和发现年青人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而今年在策展人和参展艺术家方面都进行了改革,针对国内摄影展“高大全”展览数量过多的问题,主动反思,缩减了策展人和艺术家的数量,专注于深度的个展。
今年的连州摄影年展以“这个世界存在吗?”为题,在国内将推出一些从未被发掘的中国年轻的摄影师的作品,甚至是完全没有经过任何摄影启蒙教育的摄影家。国际范围内的重点,则包括了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大型个展、纽约著名摄影家乔-彼德•威金(Joel-Peter Witkin)个展、以及法国尼埃普斯摄影博物馆(Musée Nicéphore Niépce)带来的一个早期摄影珍贵收藏的展览。此外,中外一线著名摄影家和艺术家刘香成、张大力、杨振中、海波、王宁德、川内伦子(Rinko Kawauchi)、玛格南摄影师帕特里克•扎克曼(Patrick Zachmann)、纪实摄影大家杰里•伯恩特(Jerry Berndt)等人的展览也都是亮点。
在总策展人费大为眼中,“摄影语言引起的问题还要通过对语言的反思来解决”,而策划团队也“希望通过所有参展的作品来展示这些摄影家是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穿越语言,去重构一个更加自由,更加强烈,更加具有意义的世界。”
第六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主题:这个世界存在吗?
今天的文明遭遇到它自身历史的一个临界点:此前,人类满怀信心地走向世界,试图掌握世界、改造世界。此后,人类突然意识到正是如此这番的努力使自己错过了世界,并日益远离了真实的世界。人为了掌握世界而发明的所有工具已经把人送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被人所创造的世界之中。
这是一个符号和语言的世界。由概念、词语和图像所构成的世界通过高科技的网络从四面八方将我们包围。每日扑面而来的新闻和挥之不去的广告图像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所有细节中,如同浑浊的迷雾那样笼罩着我们:图像越来越多,真实越来越少。图像的感染力、说服力逐渐远离我们。人终于被自己制造的图像所窒息,被自己所创造的工具所奴役。
摄影在图像制造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摄影术以它机械的方式和纯客观的技术,忠实地复制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它的出现开辟了一种新的观看方式,甚至深刻动摇了当时写实绘画的地位。摄影所展现的世界同时也深刻地震撼了我们的观看。摄影可以强化观看的道德立场,可以见证事实,可以截取时间的片段以代替人的记忆,可以美化或丑化要摄取的对象,也可引发我们对世界的沉思和遐想。它为我们提供了世界的多种面貌,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貌似“客观”的、“有距离”的立场,而正是这种“客观”的立场使它潜入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深深地撼动着我们的灵魂。
政治意识和商业社会为到达其宣传的目的,充分地利用了摄影的“客观”特性。在很多场合下,摄影也不动声色地传播着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观念,它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文字和口号。没有什么比摄影的写实图像更容易把我们带进观念的圈套中。
长期以来,中国的摄影界深受实用主义的影响,语言被划分成形式和内容两部分,前者只是在为后者“服务”时才获得其合法地位。不管是以“正确的”意识形态的名义,还是以所谓“语言革命”的名义,摄影作品的功能都被缩减为传达某些观念的工具。摄影因而变成了概念的图解,变成了煽情的手段。表达的品质被撇到一边,摄影成为奴仆,毫无尊严可言。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摄影在我们和世界之间制造了一层虚幻的屏障。
世界的真实成为问题,是因为语言所表达出来的这个世界并不可靠。我们通过摄影看到的只是一个被过滤的世界,是世界的一部分表象。数码技术发明以后,摄影进而失去了真实世界见证人的身份。世界成为可以被任意制造的图像,摄影成了能够随意毒害意识的工具。
于是,世界存在和摄影语言之间的关联,成为当今视觉文化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的悖论。解铃还须系铃人,摄影语言引起的问题还要通过对语言的反思来解决。摄影语言能否突破自己所设置的陷阱,不断获得创造和发现的动力?能否激起更宽广的想象?能否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否使语言与世界并行不悖?本届摄影节以“这个世界存在吗?”为题,正是希望通过所有参展的作品来展示这些摄影家是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穿越语言,去重构一个更加自由,更加强烈,更加具有意义的世界。
第六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总策展人:费大为
策展人:段煜婷、鲍栋
海外策展人:Agnès de Gouvion Saint-Cyr, Marine Baudrillard, Michel Philippot
展览时间:12月3日至12月26日